说这么多关于它的展开部分,谁不想不断成长拥有大视野对不对?
作为普通人打破「格局囚笼」前需要清晰认知到,这件事并没那么容易,它需要行动、动脑,持续投入;是「打破*再打破」持续的过程;这里有三个我经常使用的方法论:
1)训练多元化思维自三年前以来,我在《穷查理宝典》上读到芒格的这套“思维模型”理论,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从那开始我才相信不要盲目学习知识一说,原因是“知识”都是碎片,所有的学习本应该先具备「有效思考」。
准确来说,思维是一个人最底层的能力,很多人学习思维方式像集卡片一样,不要这样;我们要做的是让思维模式在大脑中不断联结形成记忆。
就普通人而言,短期内能够掌握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我相信这种底层的力量会让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若你能早点遇到,那或许是一种不可用金钱估量的财富。
但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集成自己的思维工具箱”,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才能让你看待事物时拥有多种视角,判断事情时概率权就会增加。
其次多看底层逻辑相关的书籍,如经济学原理、物理学原理、政治基础有助于拉高视野;也有很多朋友跟我说对此不感兴趣怎么办?
还有一种方法是“看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书”,切记最好的是高质量,它直接决定你吸收内容的养分如何;这样思维和知识的相结合会让你在「思维格局」上有明显提升。
2)躬身入局刻意练习真想提高视野不是傻傻的看书看文章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刻意练习;很多人会说练习什么呢?
我把它总结为躬身入局你所在的行业,所从事的职位的工作;狠狠的扎根下去,并且不定期的去投石问路比你厉害的人。
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也就是说,光说问题没有用,要把自己作为局势中的一个可变因素,解决问题。
这就如同很多企业家表示,在面临新技术的变革时总会有动荡和周期,有的人能够冲出来,也有人被淘汰;唯有低头奔跑提高竞争力,贴近客户才能穿越无人区。
所以真正的大眼界是在“练习”中不断迭代而出,并非作为一个旁观者“指点江山”,这会造成你所处的位置高于自身格局,因小失大;或者所处的位置地低于自身格局,急功近利。
什么意思呢?
作为高管我就为自己部门负责,管好一亩三分地忽略整体的视角;或自身作为小职员业务干不好,却天天操心公司人事变动问题,都不是最好选择,总而言之在其位谋其政还要顾大局。
3)意义驱动不断圈层我做事前会优先思考“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追求意义是让自己知道前方有我所需要的,这样我才有源源不断的能力所前进。
什么是意义?我把它总结为利他的精神;这不是无端的付出,而是要求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自己需要通过能力、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总想着用某种手段取悦或控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当然意义的根本不能用金钱量化,不然赚不到钱你可能就会放弃;在我看来它也像一种使命,指导着你去前进。
假如你还没有找到不妨从兴趣出发,也可以把工作变成一种意义,无非是培养周期的问题。
当自身经验、职位做到相对高度,那随之而来身边的人也发生了变化,这难道不就是圈层影响力吗?
很多人格局小,犹如《礼记》上说的那句话: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自暴自弃,自己放弃自己,很难有所作为。
总结一下:
千万不要被「格局」一词而冲昏头脑,厉害的人都在关注如何把事情做好。
一方面,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另一方面自己想要布局什么“锅”,取决于眼光、胸襟、胆识;这才是你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