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小杨
小杨和志愿者们处理医疗废弃物。
当前,武汉的医疗废弃物产生速度非常快,一线医护人员用过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鞋套以及患者用过的生活垃圾、餐余用品,甚至呕吐物等均作为医疗废弃物,需要倒入焚烧炉,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据了解,截至2月24日,武汉医疗废弃物处理能力达到了262.8吨/天,比过去增加了212.8吨/天。其中志愿者们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小杨就是其中一员。
小杨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保洁,这份临时工作是他自愿报名参与的。疫情暴发后,武汉各大医院一度极缺保洁员,得知消息后,原本一直在武汉市红十字会物资组当志愿者的他,便主动报了名。
小杨说,最多时他需要一天处理20桶垃圾,而武汉目前每天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像小杨这样的志愿者们的加入,才使得各大医院的医疗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小杨说:“选择报名来医院,并不是因为胆儿大,不怕感染,而是想力所能及地干些活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这大半个月来,小杨都在武汉的医院里负责做保洁,主要工作是收拾医院内的垃圾,如患者们吃过的饭盒、擦嘴用过的纸巾、医护人员们用过的防护物资等。由于每天都会接触到患者及医护人员,小杨索性便像很多医护人员一样“住”在了医院里。
长夜漫漫,总让小杨想起很多。他会想到和兄弟们一起吃早餐的平常日子,也会想到住在同一个社区里的热心人,还会想到这些年他走南闯北的时光。小杨说,这次疫情让他明白一件事:亲人和朋友永远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就会再也见不到他们。”
“哪里缺人我就去哪里”
小杨是一个心肠特别软的山东汉子。今年34岁的他几年前从部队退役后,一个人跑了好几个城市,尝试各种类型的工作。
他跑过网约车、送过外卖、做过寿司、当过老板助理、开过粥铺、后来又学习做蒸汽洗车……在许多志愿者眼中,小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总是有求必应:“缺车队,找小杨;缺物资,找小杨;缺人力也可以找小杨。”
而这次来医院做保洁就是在朋友“找小杨”的时候,他一口答应下来的。疫情暴发后,小杨便开始寻找各种志愿组织团队,但由于当时许多民间志愿团队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内部对接工作尚且还不太成熟;加上当时红十字会发布公告对外招募志愿者,小杨便报名加入了红十字会物资组。
起初在物资组,小杨和志愿者们每天都要清点、搬运大量物资,几乎是从早上一直忙活到凌晨。直到后期,物资全部转运到国博之后,大家这才没那么忙。而闲不下来的小杨在听朋友说医院非常缺保洁员之后,便主动将活儿揽了过来。
小杨说话很实在。他说:“面对病毒谁都会害怕,但是我想,我身体素质好,搬得动、扛得动。并且我以前在部队医院的后勤部待过几年,对医院的情况非常了解,可能我做起保洁来会比别人更专业一点吧。”
于是,简单地收拾了一些必备用品,再经过护士长培训医疗废弃物相关保洁知识后,小杨便“住”进了医院。他先后去了两家医院,一个是江夏区的火神山医院,一个便是现在所在的长峰医院。
每次做清洁时,小杨都会按照要求做好防护,但他告诉记者,其实有时候还是挺担心的:“虽然我们的防护等级与医生们是一样的,但因为这些防护物资的品种和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穿上密封不严的防护服时,心里还是会害怕。”
尤其是前期,由于长峰医院里的垃圾无人清理,垃圾都被统一堆放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储物间里。当他打开门,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垃圾堆积物,有的甚至还滋生了霉菌,当时他差点透不过气来。“这样的垃圾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所以我就先进行消毒,再花时间慢慢清理干净,就那一天,我一共打扫出了20桶垃圾。”小杨说。
记者问小杨,“为什么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医院做保洁工作呢?”电话那头,小杨语速徐缓地说:“我只是一颗螺丝钉,我只想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情而已。哪里缺人,我就去哪里。”
最遗憾错过父亲最后一面
小杨原本计划今年过年回老家,但因为加入了红十字会,他索性就留在了武汉过年。
2月9日,在小杨前往火神山医院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因为当时刚结束志愿工作还没吃饭,小杨又在家里忙活着做饭,没能及时接听到那一通电话,后来炒完菜看手机才发现是他爸爸打来的。
“当时没放在心上,因为太晚了,就也没回个电话回去。”次日,小杨便去往了医院工作。
在医院做保洁时,小杨通常会将手机收起来,只有在消毒区,他才会使用手机接听电话。直到2月12日,小杨照常清理垃圾时,突然收到养老院那边的消息,告诉他父亲过世的消息。
小杨的爸爸之前一直在老家的养老院里住着,老人家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小杨能早日成家。
小杨的姐姐们均已成家,只有他仍然一个人在外面“漂”着,“所以他老担心我,加上我要去医院做保洁了,可能那天打电话过来只是想叮嘱我几句话吧。”一时间,小杨伤感不已:“如果早一点回家,也许就能见到我爸最后一面了;如果接到了那一通电话,至少还能和我爸说上几句话。”
“那你有后悔过没回家吗?”记者问。小杨没怎么犹豫,只是缓缓地说:“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逝者安息,生者继续。只要人能健康地活着,就要让身边的人快乐,过一天,快乐一天更重要。”
想成立专业志愿者协会
采访从凌晨零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三点半才结束。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小杨并不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而是一直念叨着自己所在的硚口区的一所老小区,小区内的住户总共有6500户左右,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
“好多老人的子女可能是在外面回不来,加上老人家不会上网买菜,现在小区封闭管理之后,他们买菜生活都成为了困难。其他好一些的小区物业或居委会能帮住户处理这些问题,但是像这个老小区却还没解决好。”小杨一直担心很多老人家里的储备食粮用完,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
为了能够解决这些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小杨在医院的休息时间里也没闲着,一直沟通线上线下的资源,帮助其他几名志愿者一同对接针对该小区生活物资的运送问题。
小杨说,他现在也在思考,疫情结束后应该做什么。他有一个想法,与同样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小伙伴们一同申请成立一个下沉到社区的专业志愿者协会。他说,在这一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在武汉的志愿者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想,这次疫情过后,我们的城市应该会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大到疾控预防,小到社区、组织的风险预案与联动。”小杨说,他其实来武汉才两年,起初对武汉没太深的感情,但是现在挺喜欢武汉了,而且通过这次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他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小杨坦言自己不太喜欢武汉的下雨天,因为每次一下雨,他心里总会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但对于天性乐观的他来说,这种感觉“等到太阳一出来、一照射就会散掉”。
小杨特别盼望疫情早日结束,武汉火辣辣的夏日早点到来,因为他觉得,太阳可以赶跑人们心里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