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彝全形拓轴,丁辅仁、苏志贤旧藏。丁辅仁为民国时期藏家,其妇方罍全形拓现藏台北故宫
传拓,是以湿纸紧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打拓,使器物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的技法。
据《隋书?经籍志一》载:“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可见“传拓”一词早已有之。那么,传拓这种技术方法,至少应在隋代已经产生,甚至更早。唐代以后,传拓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唐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表内有“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又唐元和八年,《那罗延经幢》后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石鼓歌》中写到,“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讲的是把湿的拓纸覆盖在石鼓的表面,通过击扫的过程而得到白黑分明的拓片。
可以看出,唐代的人对传拓技法不仅已经熟练掌握,还能拓出白黑分明的拓本。在宋代的三百年间,传拓从未间断,对古代名碑大量再翻刻、拓制,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批新帖出现,而刻帖内容形式多样,使刻石拓墨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金石学的兴起,促进了收藏古物、记录古物和研究古物之风的形成。除了拓印石刻文字之外,政府还采用传拓术拓取青铜器的铭文。
自宋开始,传拓技术的提高与金石学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明代的传拓方法摹仿宋法。到了清代,金石学有了很大发展,传拓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和不断发展,金石学逐渐融入到考古学中,成为考古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使传拓工作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传拓在文物考古工作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传拓的种类繁多,按拓法可分为擦拓和扑拓;按传拓用墨种类可分为松烟子拓、油烟子拓、蜡拓;按拓片墨色可分为墨拓、朱拓、彩色拓;按拓技可分为淡墨拓、浓墨拓、乌金拓、蝉翼拓、镶拓、隔麻拓、瓜皮拓、夹纱拓、打拓、扫拓、响拓、影拓。
而从拓片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看,最主要的可分为平面拓和全形拓。
铜鼎全形拓轴。青铜器收藏与研究,器形是重点之一。宋代金石学兴起以来,至二十世纪初照相技术未普及之前,传递青铜器形制主要是以摹绘为主,全形拓则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兴起的一种特别技艺,它结合了素描、绘画、传拓、剪纸,在平面的拓纸上传达立体的青铜器形制与花纹。
平面拓,出现时间最早,存世量最多,内容最广泛。顾名思义,这类拓片所展现的被拓物是平面的,从拓片上看不出原物本身的凹凸浮雕和变化的造型,因此多用于石刻碑志的拓印。
全形拓,也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主要以墨拓技法完成,在此过程中辅以线描、绘画、传拓、剪纸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技艺。全形拓本之长处,在于能依原器之大小,使形状花纹展现于纸上,加以题识,补以花卉,即成一轴最佳之美术品。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两宋之际,随着金石学的诞生,对青铜器的关注不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收藏爱好,青铜器本身更成了学者探寻、考证历史真相的实物佐证。为了更好地收藏、研究、展示、传播青铜文化,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探寻、摸索,直到清末,才出现了一种全新技艺——青铜器全形拓,使之成为西洋照相术传入中国之前的金石“影像照片”。这让原本简单、粗略的青铜器线描图或局部拓片图有了质的变化,并且逐步衍化为一门新颖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