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的风沙吹了上千年,它不会因为石窟重要而对它温柔以待。而樊院长与岁月的抗争,其中一个便是数字敦煌的打造。
数字敦煌也就是敦煌石窟的数字档案,用多种数字技术展示敦煌艺术。
1999年,数字化工作刚开始时,数码相机还没有投入使用,作业现场也不像现在有轨道可供滑行。当时只能搭架子,人站在上面一层一层拍壁画,胶卷冲洗出来后扫描成电子文件,再通过电脑拼接。
2006年,时任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决定再次更新换代,用300万像素机器代替150万像素,所有之前用150万像素拍过的窟,重新再拍一次。听上去很洋气,实际依赖大量人工工作,单调重复。
莫高窟一个中小型窟,四壁加窟顶壁画,前期要拍出900多张照片,需要一个月。研究员将900多张照片用电脑进行人工拼接,图片调整,又需要三个月,这样才完成一个洞窟。
敦煌数字化采集进行20年,完成图像采集洞窟221个,图像加工洞窟135个,虚拟漫游洞窟130个。
得益于数字敦煌的打造,数字化建筑时代,我们能够不必亲历都能将莫高窟的全貌尽收眼底,配套的文字解释也能让我们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敦煌莫高窟的美与震撼力,无可比拟。如季羡林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