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不振
幼儿在2~3岁时,有时也会出现吃得很少,食欲不振的现象。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这种情形会逐渐减少,据说十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容易出现上述情況。正如成年人偶尔也会出现时而食欲大增,时而茶不思饭不想的情况一样,幼儿的食欲也会有它特有的波动。
其中有一生下来就对食物兴趣较小的先天性食欲不振的宝宝,但大多数还是许多母亲神经过分紧张,对育儿没有自信或者对幼儿期待过高、过分关心有关。
关于幼儿的食欲,认为幼儿吃得很少,食欲不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趋势的影响。过去,有80%一90%的母亲都会诉说自己的宝宝食欲不振。“肥胖儿”逐渐增多以后,又成了另一个大问题。最近认为幼儿食欲不振的比率有所下降。相反的,却又开始担心幼儿吃得过多。所以,母亲对幼儿的食欲方面的思维,多数是她们主观上的想法。那么“食欲不振”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食欲减少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不是内分泌失常、感冒等疾病引起的。但是造成食欲不振的原因,多半是由疾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
第一个原因是,母亲吃饭时的态度与育儿方法有问题。首先应反省,吃饭时有没有强迫幼儿进食的情况?是否创造了一个愉快的进餐气氛?在育儿方法上,是否有溺爱与骄纵的倾向?我们经常遇到认定宝宝吃得太少或食欲不振的母亲,完全不理会幼儿的态度与心情,一味强迫他们进食。
吃饭时,尽量安排家人聚在一起,当幼儿开始边吃边玩时,父母可以将吃饭时间尽量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比起强迫幼儿进食来得更重要。其次是确认幼儿在吃饭时,肚子是否已经饿了,检查午后点心的分量是否适当,进食时间是否规律,以及果汁、牛奶类饮料是否喝得太多。
此外,还需要注意幼儿的生活是否有规律,运动量够不够,并在烹饪食品和装盘时多下一些功夫。比如,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形状可爱的物品,妈妈们可尝试变换食物的色彩,创造新的切菜刀法,来引发宝宝的食欲,偶尔让宝宝与朋友一起吃饭,改变一下用餐气氛,或许会对幼儿食欲的增加有所帮助。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食欲的好坏与身体状況密切相关,人体的“生理时钟” 应该列入考虑范围内。我们的生活由明与暗两个世界组成,形成睡眠与觉醒这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进食规律。夜晚在固定的时间就寝,白天进行户外活动,在清晨、中午、傍晚固定一日三餐的时间进食。根据最近的调查,人们认为这样的生活规律,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生活的多样化,也影响到幼儿的生活,父亲回家时间很晚,或是因为事业的关系,全家都吃得较晚。另外,随着三口之家的增多。白天只有母子两人,想吃饭的时候才做饭,没有固定的午后点心时刻。
如此一来,吃饭时间被打乱,幼儿的生活也就毫无规律可言。这时幼儿的食欲如何?健康状况又如何?
一般而言,1~2岁幼儿的饮食生活状况如下:与早上八点半之前吃早餐的幼儿相比,在八点半以后吃早餐的幼儿食欲不振的情况反而更多。如果十点过后才吃早饭,那么午餐和晚餐时间也会因此延后。与食欲良好的幼儿比较,食欲不振的幼儿中,进食时间没规律通常是主要原因。
饮食习惯不规律,不仅会降低食欲,也会阻碍吃进去的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我们的体内,每24小时就进行一次循环的“生理时钟”,以此为基准确定时间。
在新生儿身上很难看出24小时内进行一次循环的周期性变动。但是从出生后一周开始,这种规律就开始慢慢出现。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乳分泌充足,则哺乳的次数与间隔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律,婴儿才能有较好的食欲,这也是婴儿体内有着“生理时钟”的缘故。
食物的消化功能主要受生存环境的变化所影响,因此饮食无规律。不仅食量会减少,而且会影响到神经和消化功能,更会对消化器官带来伤害,甚至诱发疾病。为了确保幼儿的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就必须帮宝宝培养以饮食、睡眠、玩耍为中心的规律生活。
积极地进行游戏、运动
近来由于特殊原因幼儿玩耍的场所减少,外出也常常坐车,于是幼儿的运动量大大减少。
一般而言,在家玩耍的幼儿占绝大多数。即使有时间去儿童公园,但是与家中玩的时间相比还是非常少。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多半少于30分钟。而一天内到户外活动的次数较多,且时间较长的幼儿食欲也较好。
随着电视的普及,幼儿看电视的时间也逐渐增长,现代的幼儿对电视依赖越来越严重。运动量的减少,也意味着能量消耗的减少。在家里待的时间过长,很容易使饭后的点心时间变得无规律。幼儿期的健康是决定人生开端的重要阶段,需要养成摄取均衡营养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与运动(玩耍)、休息(睡眠)好好协调、取得平衡。
来源于养育2岁宝宝最容易被忽视的100个常识,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