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二战很艰难,但也被认为有很多好处,毕竟已经备考两年,比起备考一年的一战应届生,理所当然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优势,理应上岸几率更大,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位二战学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位曾经的二战生,他当初抱着的也是这个想法,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面试掉了之后,他询问了本校的研究生导师,得出了心碎的答案。
“宁可要差点的应届生,也不要二战生。”导师的话很无情,但解释之后,却又很合理。理由一:学习能力上的欠缺。二战一战是站到了同一标准,可时间的差异就是他们能力的差异。
理由二也就是学习心态。应届上岸的一战生算是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进入研究生院校,学习阶段上属于无缝衔接,还保留着学习的本能,二战生在这一方面则有所欠缺。
毕竟二战生有可能是一战失败接着考,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找工作或者工作中碰壁,所以才选择考研的。因此在导师们看来,二战生的学习心态比起一战生,并没有那么“纯粹”。
这两点其实也不是对二战生的偏见,只是导师们的经验,让他们对二战生有了一丝保留,在审核上会更加严格,但如果是真正优秀的学生,以导师的经验,也不会放过。
对于考生们而言,导师到底有没有偏见并不重要,毕竟我们也无法事先改变,如果真的有什么我们能做的,那就是用实力说话。但不可避免的,与考研相关的一些套路还是要注意。
作为一个考研党,注定前路一片荆棘,因此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计划,也不是做好搏命的准备,而是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很好的心里预设,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