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的大内容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大内容的背后则是大生产,大运营和大宣发。
提及网大,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其叹为观止的“高产量”。但是,近两年网大市场除了作品数量上的压制,以制作和宣发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深耕壮大,更重要的是传统影视公司也开始大肆布局这个市场。虽然没有动辄几个亿或几千万的大钱涌入,但百万量级的小钱早已经丰盈整个市场,网大从蓝海早已变成了红海,而回望最早三五十万一部网大,现在几乎再也看不到了。
种下龙种却收获跳蚤
随着网大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制片人和导演都愈发意识到影片宣发的重要性。但很多制片方缺乏宣发思维,在拍摄过程中就没能顺便制造出适于传播的宣发物料,以为只要把成片送给宣发公司就万事大吉了。但最终影片上线后,满满的期待才发现,其效果和没有宣发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现在网大市场中宣发较少的影片分为几大类,比如最近上线的《恋爱大作战》,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并不多,但是因为演员阵容的豪华就让影片本身具备了关注度和话题;而像《烈火狼之笼斗》这样的动作题材影片,本身“无威压、无替身、无特效”的全真表演本身就极具宣传亮点,并且格斗类的影片在网络大电影市场也是“稀有物种”,影片其实很容易脱颖而出,但是对其宣传不过是百度新闻的寥寥几篇,着实让人感到可惜;最后一种则是纯裸发,像同时期推出的《女浴室的哭声》、《许多年以后》、《X的绝命诅咒》等等影片虽然在题材上各有不同,但都未有较多的关注度,但是纯裸发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百分之九十没有宣发的作品最终都石沉大海了。
所以,对于网大的导演来说,一定要具有宣发思维,除了生产影片外,还可以生产一些适用于在新媒体上传播的视频物料。否则,等成片出来后再去想制作什么样的宣发物料就太晚了,而且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
双核心定义平台优势
对于用户来说,营销过程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最终收获的。笼统的来说,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是网大的用户,这也就意味着,网大其实并没有任何核心用户。网大宣发对于手机或者网页上的随意一次点击,看起来都会充满变量且未知。所以有宣发方在新媒体上尽力大作声势,也要花重金打造各个概念和噱头。但大部分情况是,即使花到了院线级别的宣发费用,观众依旧不买账。没有平台的支持,再多的努力看起来都是无用功,转换率极为可怜。
而现阶段,对于很多网大市场上的宣发公司来说,他们所做的发行工作就是:收了代理费后走流程,宣传工作,更好一点的呢,就是帮影片争取一个平台的推荐位置。其实独家发行的这一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但目前的趋势已经是愈演愈烈了,全网资源的争夺更是激烈。拿目前市场现状来说,全网发布的影片更多时候会是“被炮灰”,而获得了平台独家发行的片子,可以在不同方位占到优势,今后更会如此:日后在挑选平台的时候,资金收益扶持显然已经不成为促进网大的决定因素,运营辅助才会是之后抢占市场的关键。
全方位资源调度
举个例子,全年2200部网大上线,也就是说每天都会有6部新片上映。一方面,每家平台的人力资源都极为紧张的,试想他除了给你的片子找更新位和挑截图以外,还能剩下多少钱和时间,帮你想着怎么制造话题传播?另一方面,视频平台更多针对的是网络平台本身的流量用户。而网大作为内容产品,有大量的潜在用户,潜伏在那些平时很少主动打开视频APP的人里,假若只有平台宣传,不去开拓更大的目标受众,目标受众根本找不到路。
所以很多制作人还会花上重金,做到在地铁站广告屏幕进行推广,这是现如今很多院线电影都做不到的量级。另外就是抓住时下热点,组织主创人员及演员在花椒、映客、唱吧等多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圈粉。甚至调动了腾讯核弹级推广资源微信新闻插件,给予影片最大支持和最大限度的推广。可见,网大平台可以调动的资源还是很可观的。
总结前几年的大数据不难发现,2015年网大市场总额是3.5亿元人民币,影片为700多部,平均每部影片约收获50万元票房。2016年的网大市场总额增长到10亿元,约有200部影片可收获100万以上的票房。2017年中国电影生产能力更是被全面激发,并且很多网大的影片投资额都在百万左右,但收回成本的概率不到7%,所以对片方构成极大考验。如果不把宣发功课做足,等待的结果只能是“炮灰”。
“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内容必须匹配大宣发”,而大宣发策略的核心就在于通过跨平台营销资源的配置,让用户和品牌方之间建立起更加稳固、有黏度的联系。因此,要真正实现大宣发策略不仅需要强大的跨平台的生态协同能力,还需要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做出精准洞察的能力。而借助大数据实现对用户的大洞察,用大数据找到品牌用户群体最喜欢的内容,把最精准的内容给最精准的消费者这样类似的通过研究用户行为逻辑为当然也是可鉴的营销手段。网络市场因为热点转移快,所以导致网民记忆较短,这时,宣传需要的重点物料往往来自于制片方,如果制片方准备的弹药越多,这仗自然打得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