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彩灯黄菊图轴 1964年
此图色彩明快而不乏沉着,予人喜庆之感,题款为“国寿无疆。六四年十月一日,大颐潘天寿。”
李可染《万山红遍》,69.5×45.5cm,1963年
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画面打破了中国绘画惯用的全景式构图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高度的意匠加工,从对自然本身的关注转化为对创作意向的关注。为了强调诗歌中的“遍”、“尽”的意味,作品构图特别饱满,极具张力,有着西方构成主义的成分,并且画家一反平日黑、重的用色方法,为了突出作品的一个“红”字,使用了大量的朱砂。
据言,此朱砂为清乾隆皇帝时所制,色泽极佳。配合李可染茂密的笔触,通红一片,画面强烈而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既深沉静穆又层次丰富。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傅抱石、关山月历时四个月,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创作了这件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其高5.5米,宽9米的巨大幅面是中国画历史上空前的。*主席亲题:“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祖国生机盎然的壮丽山河与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此画画不仅是上个世纪50年代“*诗意画”的杰出代表,极富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角度来看,《江山如此多娇》也极富学术价值:在为山水画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更为传统笔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这样一种既表现时代气息又接续传统的完美结合,使其不仅成为那个时期颇具影响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成为中国画自身发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959年9月29日晚上,大画《江山如此多娇》装裱完毕,赶在国庆十周年的盛典之前悬挂在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这就是以后*等国家*经常接见外宾合照的地方,也是值得人们怀念和向往的地方。
丰子恺《庆祝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