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之后,警队形象随着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游移而一度变得模糊。
譬如陈木胜在90年代末执导、由成龙主演的《我是谁》,便讲述身怀六本不同护照的香港特警,失忆后如何寻找自己的真正归宿和身份的故事。
这其中的隐喻可谓是相当明显了。
而千禧年后的香港电影,最明确的转变是经济泡沫刚发生,美好日子远去,殖民时期人人祟尚的高等精英生活开始没落,香港电影追随着香港人的意识形态,也呈现了反精英、反使命感的新风气。
各种消极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导致许多低成本的轻松喜剧顺势而生。
前面提到的《新扎师妹》,片名明显是来自80年代的香港经典电视剧《新扎师兄》。
“新扎”一词是粤语直译,原本就是描述刚刚带上枪的小警员们。
原本励志正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标准警察故事,来到“山寨版”的《新扎师妹》则完全相反,更可能是港产片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失物认领组”的警察主角,无能懒惰,得过且过无心向上,某程度上只是普通一名“打工仔”的写照。
诚然,《新扎师妹》能作为千禧年后香港警匪片的代表,背后便印证了一些时代脉络。
投考警队及其他纪律部队,曾一度在香港金融风暴过后成为热门职业,现实中不少人都是抱着“方丽娟精神”以警察为职业的。
警察这一行逐渐沦为“打工仔”,再无法成为市民依靠的对象,方丽娟亦最终成为了回归之后形象最鲜明的菜鸟警察。
与之相对,打从杜琪峰回归后的代表作《暗战》系列开始,“盗亦有道”的天才罪犯、智勇兼备的反派,转而成为警匪片的上风。
要说警与匪的身份对调,正邪善恶摇摆不定,最为重要的划时代之作。
必定要数刘伟强和麦兆辉执导的《无间道》系列。
《无间道》影响了香港十多年的警匪片卧底热潮。
而且,卧底行动背后往往是另一重身份危机。
在续作暨前传的《无间道2》,时间点便回溯到九七回归当晚,城市主权移交,执法者警帽上的徽章换了一次,但在两名卧底陈永仁和刘健明心目中,他们的“主人”并没有改变,他们一个仍是黑社会的“针”,另一个仍是身世神秘的警察“线人”。
想法多了,电影剧本自然也变得更为复杂。
如果不走,就要留下来,问题是要用哪一个身份留下来?
这正是两名卧底片中思考的问题,也是香港导演们所面对的问题。
到最后一部《无间道3》,便有众多内地演员的加入,卡司更华丽,角色关系更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