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晋】楚才晋用。楚与晋皆国名。晋见上条。楚在南方一带。都郢。最小时也占据湖北省西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此成语也说晋用楚材。
【越、楚】越凫楚乙。《南史·顾欢传》:“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南朝·齐·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楚、越】肝胆楚越。《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楚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指邻近的双方变得疏远或敌对。
【楚国】北辕适楚。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义近南辕北辙。
【楚、汉】楚河汉界。 指斗争前线。楚汉指秦末之楚汉即刘邦与项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也可以看作是诸侯国。楚汉相争,最后是汉得了天下。其界即鸿沟,在今河南荥阳。
【胡、越】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陇、蜀】得陇望蜀。陇:陇山,陕、甘交界处。陇与蜀皆地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陇略等于今甘肃省,蜀略等于今四川省。光武帝时实为隗嚣与公孙述分别割据。
【陇】陇头音信。陇:陇山,陕、甘交界处。南朝宋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长安范晔,兼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事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一。后用“陇头音信”称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蜀国】乐不思蜀。蜀略等于今四川省。快乐就不思念蜀国也。这是关于后主刘禅的典故。《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蜀国】蜀犬吠日。蜀略等于今四川省。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与此近义有成语还有一个辽东白豕,都是少见多怪的意思。
【巴、蜀】巴山蜀水。概括说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巴蜀皆古国名。
【齐国】齐东野语。齐:周朝国名。道听途说,不足为凭。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国】齐大非偶。齐:周朝国名。不敢高攀的谦词。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齐国】齐烟九点。齐:周朝国名。高处俯视齐州无非是九点烟而已。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杞国】杞人忧天。杞:周朝国名,今河南杞县一带。杞人即是杞国人。典故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宋】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出自《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国】郑人买履。 郑:周朝国名。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叶县】叶公好龙。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一带。 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鲁园】鲁殿灵光。鲁:周朝国名。灵光:汉代殿名。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鲁国】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周朝国名,今山东省曲阜。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 。
【秦、晋】秦晋之好。秦晋:周朝国名,秦国和晋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楚】朝秦暮楚。秦:周朝国名。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秦、楚】楚馆秦楼。秦:周朝国名。楚馆: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入宫;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建楼给她居住。指歌舞妓院场所。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馆秦楼贪恋着谁,全不想养育的深恩义。”
【秦国】秦镜高悬。秦:周朝国名。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之。”
【秦国】秦庭之哭。秦:周朝国名。楚国到秦庭求救兵的故事。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楚、秦】三户亡秦。秦:周朝国名。秦灭楚用欺骗手段,楚人愤激之报复心理。最终还是灭了秦国。《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越、秦】越瘦秦肥。秦:周朝国名。秦与越相距太远,了无关系,所以是无关痛痒的遥远问题。比喻痛痒与己无关。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赵国】完璧归赵。赵:周朝国名。赵是战国时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西北到河北省西南一带地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魏、赵】围魏救赵。赵、魏:周朝国名。孙膑所用著名计策。魏赵皆国名。魏国都要大梁,赵国都邯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吴、楚】吴头楚尾。吴:周朝国名。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也作楚尾吴头。
【吴国】吴牛喘月。吴:周朝国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此成语常与蜀犬吠日连用。
【吴国】吴下阿蒙。吴,:周朝国名。阿蒙是人名,指吕蒙。吴下是地名,即吴地。吴为周之诸侯国,今江苏之南、浙江之北一带。典故出《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原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吴国】吴市吹箫。吴:周朝国名。说吴子胥故事,街头行乞的意思。《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吴国】抉目吴门。吴:周朝国名。也是吴子胥故事。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常指忠臣被冤*。吴门即古吴国的城门。”
【蜀、吴】蜀锦吴绫。吴:周朝国名。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微风初动,轻飘飘展开蜀锦吴绫;细雨才收,娇滴滴露出冰肌玉质。”
【吴、越】吴越同舟。吴:周朝国名。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吴越邻国相依又相争,世代成仇。吴越皆国名。越国以绍兴为中心,吴国以苏州为中心。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夜郎】夜郎自大。夜郎:汉时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小国国名,在贵州西部。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郐国】自郐以下。郐:周朝国名,今河南新密东北。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自郐以下无讥焉。”
【黔地】黔驴技穷。黔:贵州的古称,今贵州的简称。文中的黔是唐之黔中道,略相当于今贵州大部加四川大部。这个成语也说成黔驴之计。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