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名臣、散曲大家张养浩的代表作,相传这首小令作于元明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作者奉命出使关中,途经潼关之时。
《元史》中记载:这一年关中大旱,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五十九岁的张养浩奉命前往关中赈灾,结果“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于是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遂成为一代爱国诗人张养浩的“绝笔”。在人们印象当中,元曲名家大多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在声名显赫的元曲四大家里面,关汉卿、白朴二人长期流寓江湖;马致远当过浙江行省务官、郑光祖只做过杭州小吏。但是张养浩生前却官至元代“礼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
张养浩这个级别,相当于副丞相。作为一名权倾一时的著名政治家兼文学家,张养浩创作出的元曲小令,显然与“四大家”等名人是有所区别的。
这种区别,就体现在张养浩这首代表作《潼关怀古》当中。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凝聚了一代爱国文人毕生心血,被后人传诵了千年,同时也是课本中必背的名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话意译:
群山汇聚,层峦叠嶂;山外的黄河波涛滚滚,日夜发出汹涌怒号的声音,这就是《左传》里面提到的“山河表里,必无害也”的潼关路了。
我站在这条路上,西望长安城。足下徘徊不定,心潮起伏。想到过往那些秦朝、汉朝的先民们,都曾经和我走过同样的一条路。
眼见着那些金碧辉煌、巍峨高耸的宫殿,化作了历史的尘土。但是一个王朝的兴替对普通的老百姓,又意味着什么呢?答案是:天下兴,百姓受苦;天下亡,百姓依旧受苦。
潼关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军事关隘,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它地处关中平原,南接群山之腰,北临黄河干道,可谓是双重天险。
春秋时期,楚国曾驻扎在晋国的疆域附近。晋文公问子犯应该怎么办,子犯鼓励晋文公对楚国开战时,曾经说过:“山河表里,必无害也。”
意思就是说,假如晋国和楚国打仗,打得赢固然好,打不赢,晋国外有黄河,内有群山,居于关内,必定会安然无恙,因此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张养浩在这里提到的“潼关”,并不是现实中的“潼关”,而是一切被封建统治者认为可以依凭的“战争防线”。
统治者们以为,只要自己身处于这道防线之内,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动战争。哪怕有再多的白骨盈野,腥风血雨,都浇不息那些称雄者的野心。
想到这里,张养浩的脚步踟蹰,心潮起伏。他望到西面的长安城,那里可是古代诸多王朝的故都。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伟大王朝兴起又覆灭。
伴随着江山的倾颓,以人民血泪堆砌而成的黄金宫殿,也在转瞬间轰然倒塌。秦砖汉瓦,都成了粪土。这样的戏码,至今仍在一代又一代地重复。
这些封建帝王,之所以敢于任意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在开战之前,已经替自己和自己的江山,想好了结局和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