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区别,怎样才算常住人口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9:20:30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区别,怎样才算常住人口(1)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

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6年内城镇化发展目标,目标之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去年末提前实现这一目标,成绩值得肯定,也来之不易。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等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0.60%”也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仍意味良多。

因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超60%,既折射出我国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变成城市常住人口,新市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更快,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多;也说明过去多年经济较快增长的背后,城镇化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城市也是受益者,比如公共服务扩容,发展各种产业有了劳动力资源等。

在城镇化率提升进程中,“60%”也是一个关键点,既是发展新成就,也面临着新考验。据专家介绍,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城镇化率超过60%以后,城镇化速度会出现一定程度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将发生一些变化。这对我们是提醒,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超60%或进入转折点,需因“变”施策。

首先,应针对城镇化速度放缓“踩踩油门”。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镇化率,高速增长之后降速是必然趋势,所以,既要客观看待城镇化速度放缓,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速度放缓。其中,要找准影响城镇化率继续提升的主要因素,然后对症下药。只有如此,才能减少城镇化速度放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呢?显然城镇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土改是影响农民变市民的重要因素。虽然城镇相比农村在多方面仍然具有优势,但差距也在缩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所以,只有继续提升城镇的优势,才能吸引农民进城,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

其次,当城镇化发展降速,应当去“提质”。如果城镇化速度放缓不可避免,在努力保持合理速度的同时还应该“提质”,即提高城镇化率的质量。比如尽量确保现有城镇常住人口长住下去,避免向农村倒流,并在城镇充分释放生产力、消费力。这取决于城市公共服务、户籍改革、生态环境、就业收入等。

其中,如何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转化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因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有“含金量”,才能最大化减少城镇人口流失。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不到45%,当其中的15%常住人口不能享受城镇人口权益,是有可能向农村倒流的。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城市户籍改革脚步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已明确,2020年保证全面完成1亿人落户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会进一步提升,缩小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期待各个城市一方面继续加快户籍改革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另一方面增加公共服务吸引常住人口。

另外,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镇化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如何利用这个空间造福民众助推国家,如何挖掘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既需要我们根据国情自主探索,也不妨借鉴他国成熟的城镇化发展经验。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