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县海拔多高,眉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14:03:24

水路

眉山共有两江(岷江、青衣江)、两滩(黑龙滩、槽渔滩)、29条支小河流。航道里程76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89.72公里(岷江六级航道78.7公里,七级航道11.02公里),通航里程280公里。全市共有渡口36道,各类船舶420艘,其中营运船舶293艘,有船乡镇50个,管船员84人,水运企业3个,渡管所3个,造船厂2个。

人口概况

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眉山市常住人口为295054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20517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54623人,减少7.94%。年平均减少0.82%。全市户籍人口为3489537人。

家庭户人口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010660户,家庭户人口为285033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59956人减少109625人。

性别构成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71588人,占49.88%;女性人口为1478960人,占50.1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7下降为99.50。

年龄构成

四川眉山县海拔多高,眉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13)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15401人,占14.08%;15-64岁人口为2142225人,占72.60%;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2922人,占13.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79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38003人,占99.57%;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5人,占0.4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260411人,减少8.14%;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788人,增长85.66%。

教育程度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2219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1791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17959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01073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四川眉山县海拔多高,眉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1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08人上升为414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692人上升为1077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266人上升为3997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2325人下降为34256人。

2018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9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8347人,文盲率由7.42%下降为5.07%,下降2.35个百分点。

2018年末户籍总人口350.3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96.23万人。常住人口296.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1.4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124人,死亡人口24166人,自然增长率3.13%。

四川眉山县海拔多高,眉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15)

区域经济

综述

眉山已成为成都经济区最具活力和投资价值的新区域,至今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仅次于成都,名列全省第二。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市州之一:全市GDP连续5年保持14%以上增速,2012年、2013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排名分列全省第1、3位

眉山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256.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1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39.8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252.81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6.2%、28.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6.7、2.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64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8:57.1:26.1优化为16.1:57.1:26.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0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拉动经济增长7.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3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40.82亿元,增长12.5%。

四川眉山县海拔多高,眉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