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兽药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剂、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虫剂,消毒剂等。兽药的使用对象为家畜,橡禽,宠物,野生动物,水产动物,蜂,蚕等。
使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是使机体的病理学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或抑制,*灭病原体,从而保护动物机体的正常功能。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动物,疾病,药物三者具有全而系统的知识。动物的种类,年龄,公母,疾病的类型和病理学过程,药物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均能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结果。
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或诊断等有益作用,同时使药物的有害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有害作用包括对靶向动物的不良反应,对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危害,对药品使用人员及环境的危害等。
药物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诊断。对动物发病的原因,病原和病理学过程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用药。盲目用药非但无益,还可能影响诊断,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动物的生命。
一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取决于作用部位的浓度,无论以何种途径给药,药物在动物体内均要发生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药物除静脉注射没有吸收过程外,每种药物有其特定的药动学特征,如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现分布容量等都有所差异。药物的动力学特征还受动物种属,疾病类型及给药方案的影响。只有熟悉药物在靴向动物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例如,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的体外抗菌活性相似,但前者的生物利用度比后者高约1倍,血清浓度高1.5——3倍,在治疗全身性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但在胃肠道感染时,因后者不易吸收,在胃肠道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以选择后者为好。
二 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病时,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或生理效应。对动物恢复健康有利的效应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动物机体不利的效应称为不良反应(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面性。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期的,要分析使用药物治疗的利弊,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良反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如,犬,猫使用赛拉嗪时会引起呕吐,反刍动物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因此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反刍动物可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当然,有些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是不可预期的,可根据患畜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临床对疾病的治疗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后者则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做对因治疗,选择使用消除病因的药物。例如:动物的呼吸系统感染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喘)。对这类疾病不必急于使用解热或镇咳祛痰药,首先选择使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病因消除后,症状一般会隨之消失。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则应注意防止继发或并发的细菌感染。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也要对因与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如,发生急性肺炎,严重的呼吸困难和高热会影响动物的抵抗力,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动物死亡,此时,则应同时使用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药物,这样“标本兼治”可使动物更快恢复健康。对于危及动物生命的症状,如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则首先要选择维持生命机能的药物对症治疗或支持疗法,然后再进行对因治疗。
三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上能用一种药物治好某种疾病就不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不要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有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出现有害的相互作用。根据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体外相互作用和体内相互作用。体外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配伍禁忌″,体内相互作用又分为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1 配伍禁忌
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产生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出现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异常现象,称为配伍禁忌,如磺胺嘧啶钠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便可见液何中微细的结晶析出,这是因为强碱性的磺胺嘧啶钠在pH较低的溶液中析出的结果。又如外科手术时,如将肌松药琥珀胆碱与麻醉药硫喷妥钠混合使用,虽然看不到外观变化,但琥珀胆碱在碱性溶液中可水解失效。所以,临床混合两种及以上药物应十分慎重,
关注我唐场长养猪,下期分享给药方式,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