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里,国产青春片是个特定概念。
一般指的就是自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的,大陆电影公司出品的以校园生活/青春成长为故事背景的院线商业片。
从国产青春片进化史这个角度上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绝对是一部具有影史地位的现象级电影。
这部影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票房7.19亿。
这部影片让光线影业自2011年开始的“青春战略”得到了进一步成功验证,光线也由此成为国产青春片的第一大出品方。
这部影片为此后两年蜂拥而上的一大批国产青春片树立了标杆,当然多数都沦为槽点。
一部院线商业片要想让人记住,要想在此后的日子里还会被提及,要么取得高票房,要么取得好口碑。
《致青春》当然是前者,2013年还有一部国产青春片,是因为好口碑被人记住的,就是《青春派》。
两部影片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接下来几年的国产青春片。
因为是商业片,所以票房成功的《致青春》产生的影响,很快就见效了。
而《青春派》产生的影响,则还在慢慢酝酿中。
2014年,光线影业理所当然的在国产青春片的道路上继续“甩开膀子加油干”,《同桌的你》拿下4.56亿票房,《匆匆那年》拿下5.89亿票房。
票房成功的会被人记住,但大多数还是被人遗忘的扑街者。
卢庚戌导演的《怒放之青春再见》票房199万,陈乔恩/黄晓明主演的《激浪青春》票房471万,《我的青春密友》/《毕业那年分手季》更是妥妥的影院一日游,票房不到50万。
大家逐渐开始发现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尽管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次不断高速增长,但《致青春》的票房成绩并没有被超越。
并且快速复制出来的同题材影片也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诟病,《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居然神奇的组成了“无堕胎不青春”的堕胎三部曲。
内容的重复、质量的粗糙、剧情的狗血,这些观众的反映,短时间内当然阻挡不了各个电影公司继续重复性的猛拍国产青春片。
2015年,还是光线出品的苏有朋导演处女作《左耳》取得4.85亿票房。
既然青春片大火,钱当然不能都让光线赚走。
劳雷的《万物生长》取得1.48亿票房,乐视的《何以笙箫默》取得3.54亿票房,华谊的何炅导演处女作《栀子花开》取得3.79亿票房。
2015年真的是中国电影的“大年”,几乎就是“谁都能当导演,拍个片就大卖”,谁还有兴趣关心电影的质量。
以上提及的2014/2015这两年的国产青春片,豆瓣评分全都低于6.0。
全!部!不!及!格!
剧情方面,2015年的片子较之前两年有个显著的变化,不堕胎了。
其他方面,依然狗血——
越来越多观众的一致反映是——你们拍的不是我的青春。
其实本质就是国产青春片的导演/编剧活儿太糙,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在大多数人的平淡青春生活中发现典型,进而构建合理的符合电影剧情需要的矛盾冲突,只能用兄弟打架/姐妹撕逼/*堕胎来制造狗血的噱头。
就像一个厨艺拙劣的川菜厨子,根本不懂得炒菜,只知道猛放辣椒。
国产青春片的质量低劣,主要原因当然不是“青春片”,而是“国产”。
中国电影市场化时间很短,国产什么片都很糙,青春片当然不能独善其身。
国产商业电影的类型化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国产青春片的种种槽点也仅仅是这一行业整体现状的一个缩影。
2013—2015这三年,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不仅仅是类型片的制作,还有观众。
戴锦华说,大量刚刚养成进影院看电影习惯的非电影观众成就了国产电影“质量低票房高”的现象。
冯小刚说,垃圾电影多是因为垃圾观众多。
这种论调很“政治不正确”,但并非全无道理。
拍电影的人最懂得这一点,除了“猛放辣椒”,还“猛放香油”。
你看看前文提及的绝大多数国产青春片的主演,赵又廷/林更新/彭于晏/倪妮/韩庚/黄晓明/杨幂,都多大岁数了,穿上校服就演高中生/大学生,老黄瓜刷绿漆还不是因为要靠大明星吸引“人傻钱多”的观众嘛...
尽管辣椒够辣,香油够香,观众够傻,但这只是暂时的,观众在2016年就吃出来菜的味道不行了。
就像2015年的国产青春片就不敢堕胎了,2016年就不敢“老黄瓜刷绿漆”了,真的让青春期的演员来演青春片了。
乐视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票房1.28亿,光线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票房1.8亿,我们的《七月与安生》票房1.67亿。
没错,票房数字和值得提及的影片数量都较前几年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这都足以让电影公司意识到,在国产青春片这一细分领域,为期两年后《致青春》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2016年开始,国产青春片的质量开始提升,《谁的青春不迷茫》豆瓣6.4。
前文提到过2013年以口碑取胜的《青春派》,虽然谈不上对后来的影片产生了多大影响,但它的路子是对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跟《青春派》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是讲述高中生的校园生活,较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青春”。
那些狗血青春片为了能“猛放辣椒”,在剧情上一般是一半校园一半社会,但这并不是影片质量差的理由,打架撕逼*堕胎出国死人等噱头也不是不能有,关键看你会不会用。
《七月与安生》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本片剧情的狗血程度一点都不低,但不仅质量上乘豆瓣7.6分,还为我们贡献了两位非常年轻的金马影后马思纯/周冬雨。
2017年,一部没产生多大影响的国产青春片《我心雀跃》质量不错,将青春期少女的懵懂爱情展示的非常细腻又恰如其分。
因为不想挖太大的坑,本文只讨论了相对狭义的“国产青春片”,没有将范围扩大到“华语青春片”概念。
我想说的其实就是,台湾青春片的制作水平是远高于大陆的。
早在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让大家见识过了。
2015年的《我的少女时代》又让大陆院线观众看了一次好的校园青春片该有的样子。
本文文末要重点推荐的一部即将上映的国产青春片——《闪光少女》。
简单来说,这部影片也是校园青春片该有的样子,讲的也是高中阶段的校园生活,简单直白热血感动,从人设到剧情,从节奏到主题,都是该题材的标配,类型化完成度非常高。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大陆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急剧放缓,观众越来越聪明,人傻钱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质量差导致票房扑街的警钟已经敲响。
中国电影吃着人口红利经历了几年的野蛮增长,也该到了提升电影质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