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讲补阳的方子讲的多一些,实际上,人体的这个阴也很重要。
话说金元时期,就出了这样一位大医,他叫朱丹溪,朱丹溪就认为这世上的人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于是就创立了这样一个流派,叫滋阴派。与它相对的是扶阳派,扶阳派以培补阳气为主,滋阴派以滋阴降火为主。
朱丹溪的很多方子,立意的宗旨皆是出自于此,其中,就有这样一个配伍,由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组成,因为补阴的力道特别大,所以叫大补阴丸。大补阴丸是朱丹溪最具代表性的方药之一,现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药,这里就不写剂量了。
简单来分析一下它的药物组成。
熟地和龟板滋补肾阴。
熟地色黑,入肾,可以补肾阴,还能助肾封藏。
龟板是乌龟腹部的那块壳,乌龟生活在水里,就具有了水的阴柔之性,再加上乌龟喜静,天生不爱动,在中医看来,静就是阴的象征,龟板可以说是阴中至阴之物。
知母和黄柏清热泻火,阴虚了,火就旺,因为阴不制阳,阳热之气聚集在一起化热化火了,中医叫阴虚火旺。
把这四味药研成细末,用猪脊髓蒸熟,猪脊髓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大家记住了,这猪脊髓也是滋阴的好东西。蒸熟以后,做成丸药,就叫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一去到体内,兵分两路,一路滋阴,一路清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夏天的时候,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人走在路上,感觉脚底板似乎都热辣辣的。所以每个城市都有洒水车,负责给地面降温,每当洒水车经过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凉快一点,这就是滋阴。
然而很快这点水就被烈日烤干了,地面又回到了热烘烘的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树荫的地方,地面要*慢一点,因为树木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也就是说,如果在洒水的同时能稍微的把太阳遮挡一下,那就比单纯洒水要凉快的多,作用也更持久,这就是清热。
大补阴丸既能滋阴,又能清热,既能洒水,又能遮阳。
有人可能要问了,它和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区别?
六味地黄丸作为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滋阴可以,清热的作用略微有些逊色。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主要由六味药材组成,分别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三补三泻,熟地、山茱萸、山药补阴,泽泻、茯苓泻湿,丹皮泻火。大家看,虽然也用到了泻火的丹皮,但是对于内热比较重的人来说,这个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大补阴丸加了知母和黄柏,它清热的作用立马就上了一个台阶。
又有人要问了,知柏地黄丸也是这个思路,它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把知母和黄柏两味药加了进去,这样一来,清热的作用旗鼓相当,那么,它和大补阴丸又有什么区别呢?
知柏地黄丸滋阴主要靠熟地、山茱萸、山药,适合普通虚的人,如果是阴虚比较重的人,这点“水”洒下去,恐怕连地面都湿不透。而大补阴丸用到了龟板,龟板是阴中至阴之物。又说竹破竹补,竹子破了要用竹子来补,龟板也好,猪脊髓也好,和人一样都是血肉有情之品,它就比长在土里的多了滋补的力量,所以大补阴丸滋阴的力度比知柏地黄丸要大得多。
在用药的时候,它们三个其实是这样一个顺序:
阴虚但内热又没有那么重的人,用六味地黄丸;
阴虚,内热又很重的人,用知柏地黄丸;
阴虚、内热都比较重的人,用大补阴丸。
下面再来讲讲阴虚的几个比较典型的症状,以方便大家自我判断。
1、五心烦热。心胸这块儿莫名其妙的感到烦热,手心、脚心也发热,这种现象到了下午和晚上尤其明显,还有的人脸颊潮红,而且发热。
2、盗汗。白天的时候好端端的,到了晚上入睡以后,汗液就大把大把的往外冒。我见过的盗汗最严重的一位朋友,她的汗出到什么程度?像洗了个澡一样,衣服都湿透了,再加上她睡眠也不怎么好,睡到后半夜的时候一定会醒过来,湿哒哒的衣服就这样贴在身上,这种感觉可太不好了,所以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另外准备一套睡衣。
3、骨蒸潮热。这就更厉害了,上面还只是烦热,而这种热感觉骨头里都在发热,就像烧开的滚水一样,热气从骨子里一浪一浪蒸出来,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消失。
4、口燥咽干。老觉得口渴,老想喝水,但是喝完又不解渴。
5、从舌象上来看,阴虚的人舌质红,舌苔少。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大补阴丸,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要谨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