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计算机世界》首先开辟计算机市场信息报价版,每周都会公布国内极大城市主要电脑产品及其配件的报价。
时任《计算机世界》报社社长石怀成说: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是手拎着《计算机世界》去逛电脑专卖店,都是对着上面的价目表,然后和销售商谈电脑价格。”
02 影响上世纪90年代,史玉柱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上班。
这是让许多人艳羡的稳定生活,史玉柱却说自己感到“压抑”:
“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统计局上班,因为觉得那种工作环境使人的想法与个性受到压抑,决定下海经商。最初的创业在深圳开始,那时的感觉特别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乐的时候。”
在深圳创业的日子里,史玉柱潜心研究电脑设计汉字处理系统,也就是巨人“汉卡”,他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命名为M-6401。
成熟的产品有了,但是要如何才能找到销路?这可让史玉柱犯了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史玉柱看到了《计算机世界》上的IT广告,这让他灵机一动。
于是,他只身跑到北京的《计算机世界》报社,找到了当时的广告部主任,因为身无分文,所以他提前先欠款在《计算机世界》上刊出半个版的广告。
经过史玉柱的软磨硬泡和现场试演之后,报社领导才最终点头同意。
1989年8月2日,《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刊出了史玉柱的M-6401中文软件广告,版面上清晰地写着:“M-6401,历史性的突破”。
图:原载《计算机世界》,央视经济半小时画面
就在《计算机世界》登出广告后的第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上突然收到了三笔汇款,分别是广州批发3套,计8820元,另外两张是零售汇款,每张3500 元,总计15820元。
这是史玉柱通过汉卡赚到的第一笔钱,紧接着,巨人汉卡的订单越来越多,四个月后,史玉柱就获得了100万元的销售收入。
如果说《计算机世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互联网人,这一点都不为过。
从上初中开始,在河南郑州读书的周鸿祎,就开始钻研《少儿计算机报》和《计算机世界》,并自学一些简单编程语言。
高一时,他在父亲单位的IBM 电脑上自学basic语言,并写出了一个让电脑自动写诗的程序,如“火红的太阳挥舞着翅膀,鲜红的大海飞扬着力量”等等。
当老师问起同学们的理想时,周鸿祎说:
“我觉得人生来就要有理想,人生来就可以狂妄。我的理想很明确,我这辈子就要做一个电脑软件的开发者,做一款产品,改变世界。”
在南方,一个名叫马化腾的年轻人,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进入了深圳润迅公司工作,从事寻呼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
1995年,24岁的马化腾在《计算机世界》报纸上,发表了文章《BBS与FidoNet》。
FidoNet是一个简易版的BBS,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访问,中文译为“惠多网”,发布于1978年的美国芝加哥,这也是现代论坛的雏形。
马化腾一直对FidoNet很感兴趣,并长期担任FidoNet深圳地区管理员,他经常会举行线下的见面交流,也正是在此期间,马化腾认识了FidoNet的另一个重度用户: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