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也决定了我国的河流走向,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位于第二第三阶梯,海拔落差大,当长江上游出现强降水时,水流速度快,会挟裹着泥沙快速流到下游。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第三阶梯,海拔落差小,水流速度变慢,泥沙会在这里沉淀,水流速度也会变慢,很容易出现决堤,以及洪水灾难。
这种地势也决定了长江上游出现洪水,就会直接泄往中游,而中游水流速度变慢,又难以入海,就会导致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尤其是荆江和洞庭湖地区。
- 下游湖泊、湿地面积减小
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但是过去有湖泊河流可以调节长江水源,尤其是洞庭湖和云梦泽,在长江水位上升时,湖泊会容纳多余的洪水,保护了其他地区的安全。
但是,随着长江中下游人口的聚集,以及气候的变化,云梦泽逐渐消失,洞庭湖等湖泊面积也一再缩小,调节洪水的能力下降,也导致了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灾害变强。
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长江水患频发,而三峡水库、葛洲坝等水库的修建,大大减少了长江水患的发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峡水库坝顶高185米,正常蓄水位是175米,其中在汛期时,水位会降低到145米,如此就会腾出221.5亿立方米的库容用于拦截洪水。
但是,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大,221.5亿立方米的库容根本无法拦截所有的洪水,如果只拦洪不泄洪,水库库容会很快被洪水填满,根本发挥不出防洪功能。
在汛期时,三峡水库必须要泄洪腾出库容,以应对下一次的洪峰,所以三峡水库才会在汛期泄洪,在旱季反倒不会泄洪。
事实上,水库泄洪要求较多,如果下游地区已经出现超警戒水位,那么上游水库有时非但不会泄洪,反倒还会拦截上游来水,确保下游的安全。
只有在下游地区水位在安全线以内运行,同时近期又没有强降水时,水库才会泄洪。这样就可以安全地将水库水位降低,同时又不会影响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