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04:04:1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实现了人民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国家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总量历史上首次跨越100万亿元大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由积贫积弱走向国强民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建党100周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2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首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用3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从“一五”计划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至1978年的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7%,位居世界第11位,为美国的6.4%,日本的14.8%。

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86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0年跨越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发展大潮,并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20年,尽管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约14.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至17%,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1953年—2020年我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8%。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2%。同时,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国家积贫积弱,人均GDP长期徘徊在极低水平。1952年人均GDP仅有119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我国人均GDP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到1978年人均GDP上升至385元。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GDP不断迈上新台阶,到199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81元,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75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首次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0808元,人均GNI达到4340美元,成功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GNI上升至1039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排名世界第71位。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7.2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10438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仅一步之遥。

最后,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从要素驱动型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型集约发展转变。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后,大力解放和发展劳动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我国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升。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两弹一星”等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优势,经济实现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投资效应减弱和土地约束增强,依靠要素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经济增长动力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44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461倍,占GDP的比重达到2.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铁、5G移动通信、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世界前列。

由落后失衡变为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建党10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巩固,现代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加强。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及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第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发展更为协调。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不仅工业基础十分孱弱,而且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在全国解放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达50.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仅为20.8%和28.7%。

自“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建设,在发展战略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一工业化道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占比结构已经转变为27.7%、47.7%和24.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大产业。

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体系更加齐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三次产业发展更为协调。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7%、37.8%、54.5%。

第二,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上世纪2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直到1949年全国仅有132个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经过国民经济恢复与五年计划实施,城镇化得到稳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工矿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城镇化率提高至17.9%。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我国城镇化驶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教育、医疗、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3.9%,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长到9.02亿人。同时,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扶贫,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地区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协同性显著增强。近代以来,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工业的初步建立,我国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东部少数沿海、沿江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1952年两个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别只有12.6%和13.6%。在随后展开的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开展“三线建设”,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极大改善了内地与沿海发展不平衡状况,奠定了内地工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部署,同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支持力度,促使区域经济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落实推进,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20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和21%,分别比2000年提高2.5个和3.3个百分点。

由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农村实现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第一,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就业结构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经济凋敝,大批城镇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约180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就业状况逐步得到大幅改善。197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超4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增加至75064万人,较1949年末增长约3.2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至4627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自2013年起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即便在就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较大冲击的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也接近1200万人。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195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83.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迅速增加。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降至70.5%,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提升至17.3%和12.2%。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2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3.6%、28.7%、47.1%,就业结构更加优化。

第二,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恢复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较大提高。“一五”计划结束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49年的99.5元和44元,增加到1957年的254元和73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万元,2014年进一步超越2万元大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

同时,居民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明显缩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降至2.5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第三,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长期处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

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3)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得到不断地改善。到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11元和116元,比1957年名义增长40.2%和63.7%,年均实际增长1.0%和1.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最终消费支出自2013年后连续6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达到55.7万亿元,其中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为38.7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202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2%和32.7%,较1978年分别下降了28.3个和35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35.3辆、120.6台、115.6台和100.9台。而且,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服务领域的消费支出明显提升,2020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6%。

从瓶颈制约到坚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邮电快速发展,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经济社会发展经脉更为畅通。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道路运输极为落后,人背畜驮是主要运输方式,交通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2012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1978年末增长0.9倍和3.8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铁路里程达到14.6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八横八纵”的高铁网由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公路里程达到519.8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4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16.1万公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2142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8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占泊位总数的11.7%,位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倍。民航颁证机场共241个,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35倍。

二是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政网络残缺不全,全国邮路长度仅70.6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14.6万公里,邮政服务局所2.6万处,大部分设施集中在大中城市。

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4)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截至2020年,全国邮政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34.9万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22.4万处,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快递业从无到有,业务规模连创新高,自2014年首度超过美国后,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快递业务总量由1988年的153万件激增至2020年的830亿件。

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网络提速降费”“数字中国”建设等政策实施,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5.9亿户,普及率为113.9部/百人,高于全球平均的102.4部/百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三是能源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能源生产水平很低,能源供给严重短缺。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0.24亿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40.8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要通道,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56.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至24.3%,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积极引领者。

由封闭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经济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对外贸易取得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跃居世界第一,跨境直接投资“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逐步成型。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彼时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下打开国门,开埠通商,形成了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贸易联系,但整体进出口规模有限,而且贸易结构落后失衡,出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结束了由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开始独立自主开展对外经贸活动。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至1978年的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2009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65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3.8%。

我国吸引外资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近代中国,伴随国门的打开,外国对华投资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渠道较为单一、规模也很小。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利用外资和建立涉外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方针。1979年7月,我国通过了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并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利用外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1983年—199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9.2亿美元增长至110亿美元。1992年起,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开始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外商投资法》,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为外资积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2020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大幅下降42%的情况下,我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1443.7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全球占比首次突破10%,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积贫积弱,企业艰难求生,更遑论开展对外投资。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带有国际援助性质的经济交流。

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但在初期主要是少数企业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开办企业,“走出去”的企业不多,资金规模很小。1982年—2001年,我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47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仅17.3亿美元。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3年的28.5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777.3亿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屡创历史新高,2019年达到2.2万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居于全球第2位和第3位。2020年尽管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滑,我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仍实现增长3.3%,达到1329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101.5亿美元,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成就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1950年到1978年gdp增长,1949到1978gdp年均增长多少(5)

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牛 犁 赵硕刚

责编/谭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