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了、出来了。”四五个人围在一张“产床”前,有的帮忙扶着不时扭动的“产妇”,有的双手由上至下捋着“产妇”的腹部,一会儿功夫,成千小生命喷涌而出。随后,“产妇”几分钟前气球般鼓胀的腹部逐渐瘪了下去。
“产房”外,阳光明媚、波光粼粼,十余个约十米宽、四十米长的池塘依次排开。“产房”周围没有其他建筑,可以说是独栋湖景产房。“产妇”更特殊,它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产卵只是第一步,接着还需要人工授精、脱黏、孵化……
3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长江鲟保育车间,记录了长江鲟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四川储备了全国80%以上的长江鲟亲本,子三代已经繁殖成功,相当于人的四世同堂。
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是四川省唯一的省级专业水产科研机构。其中成都基地有100多亩鱼池,宜宾基地大约有40多亩鱼池。
工作人员围在“产床”前
四五个接生人员
人工按摩助产
进入研究所,沿着池塘中间的道路走大约两百米远,就能在右侧池塘的后方,看到一个一层高、门口写着“保育车间”的独栋建筑。车间内左侧是齐腰高湖蓝色的方形水池,右侧是八九个圆形的水池,偶尔有鱼跃出水面。大部分时候车间都只能听见安静的流水声。17日下午,这里格外热闹。
车间的最深处左右两侧有两个长宽约四米的方形水池。两个水池中间的空地,摆着一张齐腰高有些特殊的单人床,床面向下凹陷呈半圆状。这两处分别是长江鲟的催产池和“定制”产床。伴随着翻腾的浪花,三个工作人员配合着用担架、毛巾等工具将长江鲟转移到了产床上,使其雪白的腹部向上,靠近尾部的产道口对准产床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