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智能手机的相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拍糊的照片或视频。问题来了,如今哪怕是千元价位的手机都能用上4800万像素的索尼IMX586高端传感器,为何依旧无法保证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无比清晰的呢?
拍片变糊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哪怕是专业的射击运动员,在心跳的影响下身体也会不由自主的轻微抖动,能将持枪射击瞬间的手抖幅度降低到多少,将决定最终的射击成绩。
久经训练的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拿着手机拍照的瞬间自然也难以摆脱手抖的影响。
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光线足够好,拍照时手稍微稳一点就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然而,拍照的最佳时机总是转瞬即逝,比如抓拍的瞬间就最难控制手抖,也是最容易“拍糊”的拍照场景。此外,当光线不足时(如夜晚或暗光场景)较慢的快门速度会成倍放大手抖的影响。
在焦距变长时(如进入2X、5X、10X变焦模式)一点点的抖动更会带来远端的大幅度变化,在拍糊之余还容易丢失对焦的目标。
如果你在拍照时都常因手抖而“糊片”,在拍摄视频,特别是追踪拍摄动态场景时将更难控制镜头的抖动,而预览晃来晃去的视频不仅严重影响观感,看久了还会引发头晕等健康问题。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因手抖而产生的照片变糊或视频中镜头晃动的影响,“防抖技术”就成为了每一款智能手机必须掌握的技能,否则都没有资格再被赋予“新品”的身份。
CFan在过去曾介绍过和拍照相关的防抖技术,本文我们将重点介绍下防抖技术在拍摄视频时的原理和意义。
免费的EIS大餐
大家还记得“超像素技术”吧?通过软件层面的算法,让1600万像素摄像头拍出6400万像素的照片。既然软件工程师可以通过代码让手机拍出更高像素的照片,那能不能利用代码终结“防抖主要靠手”的时代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很多年以前,智能手机领域就流行起了一种名为“EIS”的电子防抖技术,这是一种通过代码,也就是软件算法实现的防抖能力。
其原理是利用每一款智能手机都必备的“加速度传感器”(G-sensor)和陀螺仪(绝大多数新款手机都有)模块侦测手机抖动的幅度来动态调节整ISO、快门和成像算法来做模糊修正,随着手机硬件性能的不算提升和相关算法的不断成熟,电子防抖技术已经可以较为完美地保证照片不糊了——很多新款手机所支持的“手持超级夜景”,即没有三脚架也能拍摄更亮更具细节的夜景照片,就是电子防抖技术的一种终极演化形式。
随着抖音等APP的兴起,短视频拍摄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下一个“燃点”功能,而电子防抖技术也逐渐针对视频拍摄贡献力量。但是,拍摄视频和拍摄照片不同,前者想要使用电子防抖需要建立在牺牲部分画面的基础上——大家可以打开手机上的相机APP,从“拍照”切换到“录像”功能时,后者的取景画面是不是被“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