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研员高屹看来,仅就“月嫂”行业而言,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统一、权威的官方认证机构,认证管理混乱,亟待建立合理的认证标准。
家政行业资深观察员高欣曾在接受《法治周末》采访时直言:“月嫂行业基本处于无职业目录、无资格认证、无监管部门的‘三无’状态。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对月嫂的工作范畴认定不清,这是造成月嫂‘速成班’遍地开花的重要原因。”
《财经》新媒体梳理相关资料后发现,北京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协会于2018年发布的《母婴产褥期护理服务流程标准》,被广泛认为是“母婴护理行业首个服务标准”。但该标准的发布方为地方协会,效力十分有限,从国家层面来讲,仍缺少统一的职业标准、资质考核等相关制度。
不过,国务院办公厅已于今年6月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探索建立全国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社会评价互动系统。”互动系统的建立,势必将倒逼月嫂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据《财经》新媒体调查,在大城市的年轻妈妈群体中,“请月嫂或进月子中心”已经蔚然成风。相当一部分请过月嫂的宝妈都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认为这项服务具有一定价值。
一位正怀有二胎的90后妈妈告诉《财经》新媒体,生老大时她就请了月嫂,这次生老二还要继续请。她的理由是:“请月嫂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如月嫂会指导喂奶,还能帮忙换药,做的菜也更适合孕妇吃。而且月嫂常和孕妇聊天,能够产生温暖的陪伴作用。”
另一名85后妈妈则表示,月嫂的到来有力地“平息了家庭矛盾”。“宝宝刚出生时,婆婆、妈妈、宝爸、宝妈四个人经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征兆而产生各种争论,这时月嫂的表态就能很好地镇住场子,大家都听月嫂的就行了。”
不过,也有家长向《财经》新媒体反映称,请月嫂的“意义不大”,因为“和动辄一两万的费用相比,月嫂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做了几顿饭而已,性价比不是很高”。
虽然褒奖与争议并存,但月嫂产业早已悄然爆发。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经营范围含“月嫂”的新增企业数量年均超过千家。截至今年9月20日,2019年的新增“月嫂企业”数量,也已超过了1200家。
但即便如此,网络上还是经常出现诸如“月嫂供不应求”、“想订金牌月嫂要提前半年抢”等类似新闻。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月子中心的市场规模约为82.6亿元,2010-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41.6%,行业增速较高。中国产业信息网也曾按照“每年约25%的市场增速”而预测称:2019年,中国月子中心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0亿元。
据央视财经报道,月嫂行业的相关技术国标有望在明年出台。对于这个虽蓬勃生长、但生长得略显野蛮的行业来说,也许这才是最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