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人之余学习,多少都抱着几分憧憬、几多期盼。千百年的传承之中,寒门贵子或是家族绵延,皆仰赖于学习之上的一飞冲天。故自古由来,便是劝君多学好。
可学习,真便是人生唯一出路吗?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普及,人均生活直奔小康而去,许多问题都在愈发富足的今日凸显而出,其中便包括了昔日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孩子们步入学堂,却厌倦学习,老祖宗千百年留下的学习美德仿若在这些孩子身上一夕崩盘。为此,家长们可谓是绞尽脑汁的妄图“掰正”,最终结果如何,怕是不好言语。
于是,许多家长被自家孩子不想上学、不爱读书的现实问题所困扰。要如何教育这些孩子,成为了一个难题。而针对这些,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素质教育之下,兴趣是否该被淹没
现今教育,是家长眼瞅着孩子的书包一日鼓过一日,他们不心疼吗?那可未必。
为人父母者,焉能睁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挑灯夜战,睡眼朦胧之下还需支撑自我不敢有所懈怠。但现实迫人前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今日,学习俨然是多数家庭眼中,关于孩子唯一的出路。于是,纵然万千不舍,依旧只得狠心督促。
或许,便是在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日复一日的“勤勉”之下,有些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无比抵触父母所谓的“为自己好”,亦不想面对“喋喋不休”的老师和埋头奋笔疾书的同学们,他们只渴望自由和解脱。
后来,随着情况的愈演愈烈,孩子开始不想上学,不爱读书,家长们疲于和自己的“混世小魔童”纠缠。此时,崩溃的成年人不免反思,都是一样的教育模式,为何别人家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自己家的孩子竟是如此姿态。
要怎么教育这些不爱读书,不想上学的孩子,成为了困扰家长的大难题。李玫瑾教授对于这个难题,倒是看的有几分云淡风轻,并且还带着些许对孩子的怜惜。
她深切的知晓,现在的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如何之重。许多孩子,一天的生活不过是早晨踏入校园,放学走进辅导班。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孩提时代,除开学习,唯有学习。可徜徉在书海的世界,这些孩子是否真的感到幸福?
纵然不甘,但所有人都需承认,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的天赋。有些孩子,生来便不擅长学习一事。即便是在古代,还有文武状元的选拔考核,怎得到了现代,却只留下了高考拼命一条“康庄大道”?
几乎所有家长都站在孩子身后推动,只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步一点,哪怕是分米毫米,也是一个差距的积累。语数外、政史地,许许多多的文理学科被填鸭式的塞进了孩子们的大脑,他们无需筛选,最好的方式便是照单全收。
倘若孩子鼓足勇气说自己志不在此,想来多半便是劈头盖脸的一顿咆哮或是从头至尾的否定。这个社会,开始否定其他出路,只鼓励着奔赴高考的恢弘前途。只是,家长是否思考过,这番否定,其实也囊括了对自己孩子兴趣和志向的否定。
与其说该如何教育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倒不如说,家长应当如何转变自己略显随大流的观念,学会和自己和解,而后和孩子们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