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户”,是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者的代名词。
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报道,称广东中山县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农民黄新文一家总收入达10700 多元。
改革开放伊始,大多数人尚未从过去贫穷的日子中走出来,万元户即相当于如今的千万富翁。
这一爆炸性的新闻使黄新文迅速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而轰动一时。
从此,“万元户”这个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也成为无数人为之奋斗的梦想。
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济体制。据统计资料,1978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个公社265. 4 万元,除掉85. 7%为土地财产外,一个公社只有不足40 万元的资产。而集体积累更少,平均每个生产大队不到1 万元,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占有固定资产原值仅为240元。全国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住房3.64 间,价值不超过500元,年末储蓄余额32. 09 元。全国有5369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1.5%) 超支欠款,户均欠款139元。
到1979 年,全国仍有1.4亿人的口粮不足140公斤,实际上处于半温饱状态,有近四分之一的生产队人均年纯收入在50 元以下。
“家徒四壁”,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即使在城市,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企的正式工人每个月仅有30元 左右的薪水。一位工人不吃不喝,工作近三十多年才能存到一万元。
黄新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黄新文有的只是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
当时,人民公社体制还没有改变,黄新文每天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虽然挣了不少工分,但是只能解决家人的生存,却不能给家庭带来富裕的生活。
不久,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养猪。黄新文认定养猪是一条致富的好出路,于是他把家中所有积蓄全都投入到养猪中去,一共买了25头猪。黄新文养猪养得比其他人好,仅喂食半年,小猪仔便能长到150斤以上。
当年,黄新文一家共卖出21头猪,共计3600多斤,其中一半售给国家,一半由自己拿去市场自由售卖,所得收入共计5200多元。
除了养猪,黄新文家还养殖了100多只鸡鸭,这部分副业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为1100多元。黄新文一家有三个劳动力在公社劳动,挣了2.1万个公分。养猪产生的大量粪便被他交到生产大队中当肥料,总共算下来在公社收入有3100余元。同时,黄新文在自留地里种植蘑菇,还种了柑橘树、龙眼树、荔枝树、木瓜树等, 都有不少收入。
这些钱,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一万元,在那个物质水平低下的年代,一万元无异于是巨额财产。
黄新文一家富裕起来后,建起了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子,也添置了不少东西,如两辆自行车、两部缝纫机、一部收音机还有三个手表。黄新文甚至从香港购置了一台飞利浦黑白电视机,成为村里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
“第一个万元户”的报道一出来,黄新文一时间成为了创业成功的代表,是大批创业者的偶像,其致富经验也很快成为关注热点。许多媒体采访时,问到为什么他养的猪比别人养得快。黄新文也从不隐藏,大大方方将自己养猪的秘诀公之于众。全国各地有1000多人给他写信,请教养猪致富的经验,他对每一封来信都作了回复,把自己珍贵的养猪经验悉数介绍给别人,希望能够带动他们一起富裕起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黄新文的辉煌成就终结于壮年时期。黄新文成名之后,农民出身的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气质,乡亲们如果有困难他能帮就帮。2004年,黄新文在帮助乡亲粉刷房子时,不慎从高处坠下。被送到医院后,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头部却受伤留下了严重后遗症,精神状态清醒时而糊涂。黄新文的人生自此急转直下,现在生活水平虽谈不上穷苦,但也算不上很好,同当年的万元户日子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黄新文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利用养猪走上了致富道路,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
“万元户”,曾经作为一个梦想,激励了一代人为之而奋斗,成为许许多多创业者的美好回忆。
如今,改革开放40年过去,伟大祖国山河巨变,沧海桑田,由“站起来”跨进“富起来”再迈向“强起来”。
今天,我国的中高收入者人数已经达到4.5亿人,“万元贫困户,百万刚起步,千万是小富,亿万才算富”, 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