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3》,沙人和毒液则代表着小人物的对现实窘境的宣泄。
他们没有像章鱼博士、蜥蜴教授那样的才干,也没有像诺曼·奥斯本那样的财力,他们和彼得·帕克一样,都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哪怕是这样小小的愿望,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实现。
沙人原本是一位父亲,因为生活所迫,无法照顾妻子和孩子,走上了一条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他生存的主要源动力,在遭受意外事故之后,看着孩子的照片,他艰难地重新站了起来,哪怕自己变成怪物,也无所谓了。亲情是绝大部分人都拥有的,所以大部分观众都能对沙人的悲惨处境感同身受。
托弗·戈瑞斯版的艾迪·布洛克则被设计成一个心胸狭窄,心智严重不成熟的社会小青年。
当这种人生活事业上遇到不顺,就很容易怨天尤人,产生报复心理。在被彼得·帕克“教育”之后,艾迪·布洛克成了一个loser,剧情需要之下,毒液赐予了他异能,给予了一个疯狂宣泄的机会。
蜘蛛侠曾经羞辱了他,他就要羞辱回去。于是他联合沙人,一起展开了报复行动。
就连正义感爆棚的彼得·帕克也被毒液弄得差点失去自我,少不经事的艾迪·布洛克更加难以抗拒那种拥有力量的“爽感”。
上帝要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毒液悲剧告诉了观众,可以使人任意妄为的权力和力量,终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则毁掉一个人的自我,重则毁掉一个人的全部。
《超凡蜘蛛侠2》更是塑造了一个“小人物逆袭”的反派电光人。
编剧的目的很明确,一开始就孤立这个可怜的角色,他兢兢业业,却一直不受重视。他视蜘蛛侠为偶像,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个超级英雄一样,受到万人景仰。而长期孤独的生活,可能早已经给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
电鳗的意外事件无限放大了他的心理疾病,他的内心极不稳定。长期受到社会排挤,潜意识其实已经形成了对外界的怨恨,他一直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加上蜘蛛侠造就的信仰,这股怨恨才被包裹住。
一旦外界再对他进行排挤唾弃,那就像一根针刺进气球一样,会爆的。试想如果在纽约时代广场警察能不把他视为怪物,吃瓜群众能不瞎哔哔,多一点关爱和包容,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很多时候,就像这个电光人一样,滋生“反派角色”的不是坏人自身的堕落什么的,而是社会的恶意。
还有另外一个最后出场的反派小绿魔也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反派角色。
和老版《蜘蛛侠》三部曲不同,这一版的哈利·奥斯本年少缺少父亲的关爱。好不容易回国,父亲就告诉他一个坏消息,孩子,你有不治之症啊,这是我们家族的诅咒啊,所以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然你也会死啊!
这样一个晴天霹雳的负担一下压在一个小毛孩的身上,直接就垮了。可怜的哈利·奥斯本哪还管什么事业,他只管怎么保命。
于是在最为本能的求生*彻底侵蚀之下,他变成了一只野兽,失去了人类的道德观念,不择手段,只为了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