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战略升级,政策发力更为明晰。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精准契合了成渝地区的比较优势。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2021年10月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落实提供明确的方向。
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发展潜力大。近年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西移,成渝核心城市在经济总量、人口、消费、对外贸易等方面均有亮眼的表现。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近7.4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其中重庆、成都双核GDP位列全国第5位、第7位,社零总额位列全国第3位和第6位,消费能力领跑全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持续支撑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成渝地区经济实力对比东部发达地区仍有差距,也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偏弱等短板,相关领域的补短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的发力方向。
共下一盘棋,特色产业迎契机。1)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目前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成渝地区将加快一体化交通、清洁能源、信息基础设施、车联网等方面建设以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2)协同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集聚成群:成渝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建设将增强两地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产业链融合互补, 巩固其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 ,错位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推动四川培育“新经济”动能,重庆构建起先进制造业集群。3)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以“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为契机,成渝两地将发挥其 在文旅、美食、商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激活多元化消费活力。4)共建西部金融中心: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六部门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成渝地区的金融机构影响力、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国内外疫情反复;政策力度不及预期;企业盈利不及预期;海外黑天鹅事件(政治风险、主权评级下调)等。
目 / 录
正文
01成渝“双城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
1.1.成渝地区战略升级: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具有优良的自然禀赋优良,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城镇化、人力储备、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在西部具有领先地位,对于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1年5月30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印发,这是首份关于“成渝经济区”的国家级规划文件;2016年4月27日,《成渝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求;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从2011年提出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2020年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府给予成渝地区越来越大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时对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成为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经济定位提升,从“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上升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相比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要求的“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定位更高,在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成渝经济圈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新增“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协同创新要求更进一步。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新增“科技创新中心”,在2021年10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顶层设计文件中,“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单列一章,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共建双城经济圈要求进一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持续支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川渝两地政府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底,成都市主要领导赴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的同时,也议定了在交通、商贸、汽摩及零配件、旅游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2月,川渝两地的合作更近一步,重庆市党政近100人的高规格代表团奔赴四川考察,双方提出“1 6”合作协议,签订《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在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加强合作。2007年4月,两地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2015年5月21日,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向纵深推进。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学习考察,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两个重要文件及16个专项合作协议。
1.2.纲领性文件出台,政策发力更为精确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落实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
地理范围方面,根据《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空间布局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将重庆定位于“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将成都定位于“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并在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方面做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