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户人家的老爷一般都有妻妾,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嫡子称父亲的妾为姨或庶母。
传说清朝未年,一位举人老爷娶了一妻一妾。妻生了个儿子即嫡子,但妾没有生育。这个家庭因为是书香门弟,儒风荡漾,所以家庭关系和谐,妻妾以姊妹相称,相互信任,从来没有红过脸。不幸的是,这位妻在她儿子还只有五岁时就去世了。临终前,她把儿子托付给妾,要她好生看待她的儿子。
这位妾心地善良,果真不负重托,就象亲儿子一样看待嫡子。寒以衣,饥以食,嫡子想吃什么就给做什么,关怀无微不至。嫡子的母亲去三两年后,他的父亲也相继去世了,这位妾便与嫡子相依为命。在民国初年兵荒马乱的时候,她为了嫡子的安全,不顾自己是小脚女人,毅然挑着嫡子喜欢吃的菜,携着嫡子四处奔走,躲避兵灾,其母爱慈情,深深地感动了嫡子。
善人终有善报。这位庶母老了的时候,嫡子恪尽孝道,就象侍奉亲生母亲一样侍奉她,经常替她活动活动手脚,病了喂药也要自己先尝一口。庶母去世后,嫡子深为悲痛,挥泪写了这样一首挽联:
妾有美,妻道光焉。终能有子折枝,真是快心贤孝事;
姨之亡,母族尽矣。记得为儿挑菜,不堪回首乱离年。
注: “枝″,通“肢",即肢体。折枝,即活动肢体。
这首挽联的大意是:
妾有美好的道德,则妻的道德更加磊落光明。庶母您到底有我这个儿子在您老了的时候,为您活动活动手脚。您昔日贤良育儿,我今天孝顺敬母,是何等快心乐意的事情;
姨走了,母系没有人了,这实在使我悲痛。如今想起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您挑着儿子喜欢吃的菜,携着儿子颤巍巍的逃难情景,还历历在目啊。
我认为这样的挽联情真意切,写得很好。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