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北越军还向溪山的主基地,西侧的老挝营,南部的溪山村以及其他营地进行了轰炸。每当美军试图用火力压制坦克和迫击炮时,就会遭到更为猛烈的攻击。
在1天时间里,有将近1500吨炮弹落在了美军营地,北越士兵也如潮水般涌向溪山基地,美国守军的第一道防线很快就被突破。
形势急转直下,美国驻越南指挥官威斯特摩兰将军开始考虑使用核武器。据美国空军办公室后来公开的机密文件显示:“1 月下旬,威斯特摩兰将军发出警告,如果非军事区和溪山附近的局势急剧恶化,可能会使用核武器或化学武器。”
但是在空军参谋长向联合参谋长联席会议请求核武器授权时,这项建议并没有被通过。
正如前文所说,溪山作为美军的突出阵地,缺乏有力补给的路线,随着北越军的不断破防,很快就会陷入被包围的困境。且北越军特别善于利用地形进行围点打援的战术,远处的援军很难打通与溪山基地内部的联系。
为了脱困,美军开始着手进行一场可能是战争史规模最大的空中援助计划。
这场压倒性的空中支援,成了美军防御成功的关键。
首先,美空军发起了以火力支援为主的“尼亚加拉行动”。
从1月21日遭到袭击开始,溪山基地海军陆战队就直接与美军空中支援中心(DASC)协调空援。平均每天有 350 架战斗轰炸机、60 架B-52和 30 架观察飞机在基地附近上空密集轰炸。
美国空军火力可怕到什么地步呢?
据一名北越军战俘说,仅仅在一次 B-52 空袭中,他的整个团就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兵力。
接下来,美军和北越军开始了对溪山附近高地、山丘的争夺与防御,进入日常的火炮和迫击炮对轰环节。
密集的防御反击使美军消耗极快,从每天60吨暴涨到每天185吨。而此时溪山主要的补给线路已经被北越占领。空中支援成为唯一可靠的选择。
但当时的天气十分糟糕,温热潮湿的气候使得溪山地区一直被云雾笼罩,能见度欠佳。如果飞机尝试降落,还会受到北越的防空火力欢迎。就算成功着陆,又会成为北越的活靶子,很难再次起飞。
于是,所有的运输机都只能采用低空降落伞投放的方式实现补给。很快,溪山美军就得到了火力十足的炮兵增援,以及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坦克、无后坐力步枪等物资。
依托强大的空军,美军开始不计代价地向越军发射炮火。
据美军统计,溪山战役的空援总共出动飞机约2万架次。
仅在1月到 4 月中旬,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共向溪山地区投下了超过 10万吨的炸弹。要知道,1945年8月6日美国扔在日本广岛的核弹,才相当于大约1.3万吨炸弹的当量。
这相当于每天投下大约 1,300 吨炸弹,也就是说迎战的2万名北越士兵中,每人都受到了相当于5 吨炸弹的袭击。
为什么在战局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军最终却选择撤离?- 北越进攻溪山的行动本身就是为“春节攻势”打掩护。
在溪山美军遭受攻击的同时,北越军发动了一场越战中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剑指南越政府。虽然“春节攻势”没有成功,但北越却成功地将美国政府拖下了水。美军不断增加的伤亡和国内看不到尽头的征兵征召,使得美国民众对战争的看法出现了动摇。
即使花费高昂代价固守溪山,对于越南战局也无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 由于溪山的战役情况非常动荡
加上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已久,以及民众舆论的波动。美国本土的媒体也将此战与“奠边府战役”相比,认为这场战役对于法国人来说是灾难性的,美国政府不仅需要重新考虑对溪山的控制,更要从全局考虑越战的必要性。
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总统为了应对此种言论,称“溪山绝不会成为‘美国奠边府’”,同时命令美军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溪山。
然而,一贯受到民众欢迎的强硬态度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968年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20%的美国人从原来的“鹰派”转成了“鸽派”。
同年3月份,美国国内反战人数首次超过支持战争的人数。更令约翰逊头疼的是,美国大选即将来临,他所在的民主党阵营所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进行着激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