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写的是元宵节的盛况,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宋代,元宵节是特别盛大的节日,《水浒》里也写到宋江等在元宵节到东京游玩。不过,元宵节不只是灯节那么简单。它还是情人节,年轻的男女趁此机会相约出游,"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不只是在宋代,《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与薛绍就是在灯会上相识的。
很多人知道元宵节,但并不真正了解它。
《中国节令》是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了解节令的必选。
通观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节令习俗、时尚和文化活动虽因历代政治、经济、历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有因袭或损益,但总的说来,前后期的发展变化仍有规律可循。本书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研究,带领读者看到另一种历史画面、另一种历史场景、另一种历史风情、另一种历史人生。
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清代社会生活史》等。
1、 节令到底是什么?王熹,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明代习俗史》《永乐传》《三十六计全书》等。
看到"节令"这个词,我马上想到的是二十四节气。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的理解是一样的吧。知道有《中国节气》这本书之后,我马上想到的是"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这个课程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道:节令,指的是节气和时令。《周礼》有记载,一年中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真是长知识了!一年中的节气,从小寒起,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和大雪。中气,从冬至起,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和小雪。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时令又称为月令,是指古时,历朝历代由朝廷及各级政府官员按季节制定的的关于农事活动等政令。
简单一点讲,节气是我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到了谷雨,百姓就知道做什么农事。
时令,是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政令。、
秦汉时,季春三月,天子命令主管水土之官顺次巡行国家都邑,查看郊外平原,修筑堤坝,沟通河川,清除路障,通畅道路,从国度开始,一直到达边疆等等。
还有禁令:这个月要停止捕猎,收起罗网和弓箭、各种捕兽工具、毒*野兽的食物,不准出国都之门,以利野兽怀胎生育。
百姓根据节气安排自己的要做的事,政府也要根据节气做政府该做的事情。
2、闰月是怎么回事?大约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使用物候指时水温记载。《尚书.尧典》中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
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闰月,但许多人不知道"闰哪一个月"。我们都知道"三年两闰月",我们也知道哪一年要闰月了。
例如,二零一九年春节是阳历2020年1月25日,老百姓就知道第二年要闰月了,说是感觉,其实是根据经验判断。用俗话讲就是"阴历和阳历差的太少了",意思是正常的情况下阴历和阳历不在同一月,至少要相差一个月。某一年的春节,对应的该是阳历的下一年2月。农历二零一八年的春节对应的是阳历2018年的2月16日,这就是正常的。
我们不知道的是农历二零二零年一个月是闰月。《中国节令》这本书讲得非常清楚,西汉末年刘歆修订的《三统历》中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
17年闰六月,从7月23日到8月21日。大暑是7月22日,处暑是8月23日,只有"立秋"一个节气,真的没有"中气"。
今年是闰四月,从5月23日到6月20日,只包含一个节气芒种6月5日,也没有中气。
那么其他月份就真的不行吗?今年能不能闰六月?
真不可以。如果不闰四月,六月该是闰六月,可是有中气大暑,违规!查遍整年日历,还真的只能闰四月。老祖宗真是厉害!
3、节令文化《中国节令》中写道:节令,起源于农事活动,又服务于农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节令有不止于农事活动。以汉代为界,之前的节令文化活动多与农事生产紧密结合;之后则与各种民间年节活动相结合。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元宵节又称灯节,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汉代就基本成型。汉武帝在上元节祭祀神明太一。
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史记.乐书》
早在战国时期太一就被奉祀,太一曾有恩于汉武帝,地位在五帝之上。屈原《九歌》里的东皇太一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信奉的最高神,主宰着太空的星辰。汉文帝为了纪念周勃堪平定"诸吕之乱",每逢正月十五之夜,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真正下令张灯、燃灯的是汉明帝,他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这样,慢慢地张灯、燃灯的习俗也流行于民间了。
隋炀帝则首开元宵节行乐的风气。大家都知道,修建大运河的隋炀帝喜欢行乐,他自己写过一首《元夕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用"火树银花不夜天"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薛道衡的《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也描述过当时的盛况。
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云间璧独转,空里镜孤悬。
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
惊鸿出洛水,翔鹤下伊信。艳质回风雪,笙歌韵管弦。
佳丽俨成行,相携入戏场。衣类何平叔,人同张子房。
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罗裙飞孔雀,绮带垂鸳鸯。
月映班姬扇,风飘韩寿香。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欢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
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宵深戏未阑,兢为人所难。
卧驱飞玉勒,立骑转银鞍。纵横既跃剑,挥霍复跳丸。
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
青羊跪复跳,白马回旋骑。忽覩罗浮起,俄看郁昌至。
峯岭既崔嵬,林丛亦青翠。麋鹿下腾倚,猴猿或蹲跂。
金徒列旧刻,玉律动新灰。甲荑垂陌柳,残花散苑梅。
繁星渐寥落,斜月尚徘徊。王孙犹劳戏,公子未归来。
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普天逢圣日,兆庶喜康哉。
到了唐代,国力更为强盛,元宵节为三天。卢照邻、苏味道、崔液等诗中皆有描述。
唐睿宗制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绣,用黄金白银作为装饰,悬挂花灯五万盏。还令宫女和民间女子各千余在灯轮下轻歌曼舞。
唐玄宗制灯树和灯楼,灯楼二十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等,极尽奢华。
北宋乾德五年,放灯时间增加到5天,南宋淳祐三年,又增加了一天。灯笼也更豪华,形成了专门的"灯市",宋代还兴起了烟火。
"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民间也是如此。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也是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绝好时机。非常明显,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表达的就是这种情谊。相传这首词是宋代著名才女朱淑真所写,朱淑真与丈夫志趣不投、夫妻不睦,最终郁郁早逝。据传,她曾与丈夫分居,虽未拿到休书,事实上已经离异。这首词写的就是与情人约会的场面。一首词可以追溯一位才女的一生,也是要得益于元宵节了。
此外,元旦、花朝、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和除夕等节日在历朝历代也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个人总结了下,这些节,大都都离不开吃。哈!饺子、元宵、粽子、月饼和菊花糕等等,中国节令也是美食文化节。到现在,其中许多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繁荣经济。
被誉为"中国的雷夫"的常丽华,早就著有《农历的天空下》,用二十四节气开发了班本课程,带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仅这些与节气相关的诗词和历史传说故事,就是非常丰富的课程内容了。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代的节令,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对中国历代的农事活动有指导作用,还对中国历代的文化、民俗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当然,它也必定会给中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后记:马上就是冬至了,我也将开启新一轮的“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中国节令》将使我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