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新娘下车吉祥话,接新娘下车怎么说喜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1:24:39

河南太康农村对红白喜事也很注重,有些喜庆活动被当做人生大事去完成,也有些纪念活动被视为程序必备,因此也会出现一些相关民俗礼仪方面的土语,尽管土语发音方面略有不同,但礼仪方面基本相同。下面就简单收集一下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对照比较,不足之处,敬请留言补充或指正。

接新娘下车吉祥话,接新娘下车怎么说喜话(1)

(喜庆图片)

基本通用类

办事儿——举办红白喜事的统称。通常是指做事的意思,另有一种是指夫妻之间的那种“办事儿”。

上礼——即随礼、出份子钱。随礼作为礼尚往来的一种交流方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检验真挚感情和人格秉性的准则,至今尚在保留。

礼单桌子——指红白喜事时,主家设立的收受礼金的桌子。礼单桌一般配备两人值守,一人专职填写人员名单及礼金数目,一人专职保管钱财,书写礼单时也要根据红白喜事类型书写,不可一概而同。比如婚礼喜庆时,应顶头书“喜礼”或“喜洋”二字,下坠金额数目;寿庆则书“寿礼”,白事则为“祭礼”或“礼金”等。

吃桌——也称吃大桌、赴宴等。过去人们非常贫穷,吃桌成了人人盼望的一件事儿,如今家家富裕,吃桌也就成了应付办事儿的一种方式了。

溜“渣儿”——过去的一种习俗,就是说嫌别人吃剩下的饭菜倒掉了可惜,便会等人家吃过起身走了之后,再坐下来吃剩余的菜渣儿,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很少再看到了。

劝酒——多指劝人多喝点酒的意思。红白喜事中多是管事或陪客者礼让宾朋开怀畅饮的一种方式,一般把共餐的人脸上挂点红彤彤的“酒色”,才显得好看的意思。

让酒——与劝酒的意思相同。由管事者带领东家挨个礼让敬酒,也称“敬酒”。

叩喜——指红白喜事时,主家的当事人在宴席即将结束之前的一种跪拜形式。比如管事或长辈领着新郎向所有宾朋跪地叩谢;用作白事儿时,晚辈当事人要向姥娘舅家人跪地叩谢;这些形式的叩谢,在农村多是带一张竹篾凉席走走形势而已。

谢厨——指东家为了答谢厨师忙碌之苦,便会备上薄酒、礼品、礼金等向厨师表达感激之情,如今尚有沿用。

上馍——指宴席将要结束时,所有热、凉菜品全部上齐后,尤其是汉族宴席上最后一道俗称“肥肉片子”的“柳条肉”端上桌后,为了让宾客吃饱喝好,会有人送上馒头,至此宴席即将结束。

滚蛋汤——指最后一碗鸡蛋汤,用鸡蛋打碎成穗,放进油盐酱醋、菜叶,熬制成汤。

喜乐大典类

瞅个媒岔——指过去儿女成人长大后,家长便会央求媒婆给说个合适的人家。如今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年代,多是央求邻里帮忙物色合适的人家,或儿女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靠自己结交合适的人选。

订“媒”——指经过媒婆牵线搭桥或自由恋爱之后,双方有结婚成家的意向,便会在合适的日子里商量订婚仪式。过去多是双方家长及媒婆三方周旋,如今则是年轻人爱怎样就怎样的事儿了。

说媒——多指过去的媒婆东奔西跑、牵线搭桥,为年轻人寻找合适的对象成家的意思。如今媒婆行业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形式下的自由婚姻已经超出了媒婆行业的能力范围。

见面儿——即相亲。指过去未婚的男女小青年经过媒婆撮合,约定时间,由双方家人及媒婆陪同在指定的地点,让二人单独相见。以前的“见面儿”有的含有水分和猫腻,比如因身体有缺点或长相差时,便会找个像模像样的人去顶替“见面儿”,这种方式在当时坑了不少人,如今这种方式很少出现。

见面礼——指由媒婆或女方家人代替索要的一种礼金,这种礼金无论男女双方是否同意婚事,都没有退还的可能。过去许多狡诈的人家为此还真发过一笔小财儿,如今已属不合法的行为,也很少见到了。

相中了——指男女双方一见钟情,互有好感,或任意一方看中了另一方,皆称之为“相中了”。

相不中——即看不上对方的意思,与“相中了”正好相反。

换帖——指男女双方通过“见面儿”均无异议的情况下,便会挑选合适的日子举行换帖订婚仪式,亦称“订婚”。

媒红帖——媒红即月老,牵线搭桥之人,媒红帖多用于撮合成男女双方的婚姻后才有的一种邀请书面形式。这种帖式分好几种,首先是换帖订婚时,要向媒人递上邀请帖,媒人以见证人的身份参加换帖订婚仪式;再就是男女结婚之时,会呈上一份月老帖,邀请媒人以证婚人身份参加婚礼仪式;还有就是新婚男女有了第一个小孩儿“待酒典”时,也会邀请媒人参加宴席,以示答谢媒人的撮合之功劳,以帖式邀请书递呈,会显得对月老大人很尊重的意思。

定亲——即俗称的换帖。

定亲帖——即将男女双方生辰年月及订婚日期,双方家人、媒人、或委托的见证人共同订立的一种婚约书,因婚约书多是采用大红喜帖书写,俗称为“定亲帖”。

下礼——指订婚之时,男方按照女方要求的礼金数目呈给女方,也有订金的意思。

三大件——过去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录音机,便是最高档的馈赠物品。直至后来逐步演变为多种多样的“三大件”、三金三银等奢侈物品。另外礼金方面也水涨船高,变换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样式。另一种“三大件”的说法是指宴席上的几种压轴菜品,比如鸡鱼肘子在宴席上被称作“三大件”等。

换亲——指由媒人撮合,将两家人的两对男女来个兑换,一下说成两对婚姻,同时也给双方家庭节省了诸多开支,过去曾流行好长时间。

转亲——指由媒人牵线搭桥,将三家人的男女以互相穿插的换亲方式撮合一块儿,使得几家人都节省了开支,过去也曾是一种时尚。

新客——指未结婚成家的男女在逢年过节时的来往串亲,人们把即将成为一家的新人称作“新客”。新客上门,父母辈还要送上一份礼金或红包,以示友好。

要媳妇——指男女双方订过婚以后,男方家长要备办像样的礼物,前往女方家“催要”准许举办婚礼的允诺。那时,有的女方家长贪图礼物及金钱,往往要男方家长跑了很多趟也不给出允诺,也有因此导致双方婚姻解除的事儿发生。比如男方多次催要,女方就是故意不给,男方负担太重一怒之下解除婚约,不知误了多少年轻人的青春年华,好在如今这种习俗已逐步改革演变,类似误人误己的坏风气已很少发生了。

“赖”三趟——过去“要媳妇”时的一种习俗。指男女自订婚起,双方父母或家人要经过多次商讨,多是男方以最低三趟的“催要”形式达成共识,女方才能给出允许举行婚礼的答复,男方得到女方答复后,方可计划筹办婚礼事宜。

商量事儿——多指未婚男女双方家长达成一致,委托见证人等坐在一起商讨如何举办婚事的意思。

结局了——指未婚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或已婚的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双方不合适,便会采取“分手”或“离婚”的形式结束往来。俗称“结局”。

看“好儿”——指未婚男女双方确定了结婚意向后,双方父母会找一个颇通数理之术的人,根据双方生辰八字、辅以天干地支,查寻出一个吉凶无生克相冲的日期,来找出一个合适的日期,这个日期就称作“好儿”,亦称“查好儿”,含有一定的迷信成份。如今的年轻人多不遵从,反而以阳历假期或其它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作为结婚日期,再不是过去的老黄历上的“二六九”日了。

送“好儿”——即男方家长将“查好儿”得来的日期,送给女方家人晓知的意思。

打发闺女——指女方家长嫁女儿的意思。

娶媳妇——指男方家长迎娶儿媳的意思。

出门儿——与“打发闺女”意思相同,即指待嫁的女儿到了出嫁之日,即将告别父母前往陌生的家庭,与人组建新的家庭的意思。俗称“出门儿”或“出门子”。

拿嫁妆——指过去男女举行婚礼之日早起,男方差多人前往女方家拿回嫁妆的意思,嫁妆多是些简易木箱木柜、衣服被褥之类,前去的人肩扛背抬,一路步行赶回,俗称“拿嫁妆”,如今已不多见。

大搬亲——指新郎与拿嫁妆的一班人一起前往迎娶新娘子,俗称“大搬亲”。

迎客——指男方派出的多名年轻女子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子的人,迎客人数以偶数为佳,如两人、四人、六人等。

送客——指女方家派出的多名年轻女子,一路上陪伴着新娘子,将新娘子“送”到婚礼现场,俗称“送客”,人数也以偶数为佳。

压轿孩儿——指男方家派出一名少儿一同前往迎娶新娘子,俗称“压轿孩儿”,压轿孩儿还可以顺便得到女方家馈赠的一份小礼金。

封礼——指即将举行婚礼的男女双方为一帮人准备的“礼金”,比如唢呐班、婚车之类的人群,礼金虽不限多少,但要每人一份,和“讨得喜钱”的意思相同。

上车礼——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上车时,新娘子一方索要的礼金,有了礼金才愿意上车前往举行婚礼,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一种民俗。

下车礼——即迎娶新娘子到家后,新娘子即将下车时,会有娘家来的“送客”伙同新娘子一起向男方索要下车礼,否则不下车举行婚礼,也是新近几十年才流行的一种民俗。

拜天地——指新婚的小夫妻举行婚礼仪式,在“傧相”“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高喊声中,新婚小夫妻结成连理、携手同行。

洒喜钱儿——指新娘子在即将举行婚礼仪式之前,洒给围观者的一些钱币以示吉祥。喜钱多是硬币为主,数目和年龄的数目相同,过去都是一分二分的硬币,现在多是一元硬币为主,此种习俗至今尚在保留。

拜礼——新婚小夫妻在举行婚礼仪式时,父母长辈们及长辈亲戚要拿上一份祝贺新婚的礼金,这份礼金多是当面放在天地桌上或交与小夫妻,收到礼金后,小夫妻要叩拜长辈以示答谢,俗称“拜礼”,有“见面礼”和“拜见长辈”的意思,拜礼也是长辈对小夫妻开始创业的资助。

待“切”——即“待客”。儿女新婚、喜乐大典,人们往往会准备丰盛的宴席,宴请宾朋前来欢聚共餐,俗称“待客”。

夹馍——指新娘子为长辈们夹的馍。夹馍时多是夹些柳条肉及肉片之类,以示孝敬和尊重长辈的意思,长辈多是公婆或至亲身份,这些人收到新娘子送来的夹馍时,还要回赠一些的礼金以示对新人及晚辈的理解和照顾。

回门——指新婚三天之日,新娘子要回娘家一趟的意思。

怀上了——指婚后女子*了的意思。也有说“有(喜)了”、“怀里有了”。

搁下了——指婚后女子生育时的意思。也有说“放下了”,即生出来了的意思。

待酒典——指婚后女子生育了子女以后,在十天之内的吉祥日子里宴请宾朋,以示庆贺添人进口的意思。

得个小子——即生了个儿子的意思,也有说“添个带把儿的”、“添个带茶壶嘴的”、“拾(添)个小子”、“得个白胖小子”等。

添个妮儿——即生了个女儿的意思。

请满月——指出嫁的女儿生育了子女以后,满30天会由娘家人邀请回娘家小住一些时日,俗称“请满月”。

过“生儿(she-er)”——即过生日的意思。人们每过一年就增长一岁,每一岁的生日之际都可以适当表示祝贺一下,有年长者为少儿们“做生日”宴,也有晚辈们为老人祝贺生日。过去贫穷年代多是要煮鸡蛋吃,数目按照当年的实际年龄备办,或分发给他人同吃,俗称“嚼灾”。

过六十六——俗语“六十六、割块肉”,说的是老人66岁时,儿子或出嫁的女儿要割块肉,备上寿礼祝贺一番,又有俗语“儿女是爹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看来“割块肉”的俗语有儿女回报养育之恩的意思。老人六十六岁时,往往还很健壮,所以只称“过六十六”,很少说“庆六十六”,过六十六一般都是足岁时举办寿庆,或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或宴请宾朋欢聚一堂,亦或邀请歌舞戏曲演出助兴等。

庆八十——家中老人八十岁寿诞之际,后辈人往往会举办像样的寿宴,以示庆贺。民间对八十岁寿庆很看重,俗称“八十大寿”,有条件的人家往往宴请宾朋,或邀请歌舞戏曲助兴,庆八十也有选在79岁时(虚岁八十)举行庆贺仪式。

庆一百——指家中老人百岁之际,后代子孙为了庆贺老人百岁寿诞,往往会举行一个仪式。小到陪老人吃顿寿面,大到宴请宾朋或邀请唢呐团、歌舞戏曲演出等,以示庆贺,庆一百往往会在99岁之时(虚岁一百)举办庆贺仪式。

丧葬纪念类

走了——通常作为离开了的意思,描述一个人去世了,除了说“走了”,类似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没有了”、“毕头了”、“结局了”、“没救了”、“去伙了”、“嘎呴了”、“完蛋了”、“早没了”、“埋罢了”、“入土了”、“土屯了”、“享福去了”、“见不上了”、“事儿毕了”、“上西天了”、“窖起来了”、“上那间里去了”、“上阎王爷哪儿报到去了”、“跟地狗子说话去了”、“早百年就没有了”等,这些土语都是婉转表达一个人去世或已经去世很久了的意思。

不中了——即人已经不行了的意思,比如“彻底不中了”,意思是说真正救不活了或真正去世了。又如:“断气了”、“咽气了”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看坟地——指亡人的后代寻阴阳师选择墓地,另一种则是平常阴阳师从事的的职业。

倒头纸——亡人在刚咽气后,燃烧火纸。迅速告知至亲前来验看,并协商葬礼形式及日期。

报丧——指亡故者的后人向亲戚朋友递送报丧帖,即告知葬礼日期。

赖三天——人亡以后,要停置三天,等一切准备停当,才举行葬礼,有的是满三天、有的两头齐算不满72小时也称三天,俗称“赖三天”。各地规矩不同,有的满一周时间才下葬,也就是“头七”下葬。

伐殡——即埋葬的意思。

合“活”——指过去木匠师傅为亡人打造一头宽、一头窄的棺材,分人未亡时提前打制和人已亡故随即打制两种。

入殓——指在家族人或亲友参与下,将去世者盛放到棺木内,棺木盖板(俗称天板)要斜放预留一个小缝隙,以供瞻仰最后遗容之用。另外,去世者遗体盛放棺木内还有各类讲究,比如头枕、足蹬、背下等摆放物品不一,各地规矩会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多探究。

长明灯——指人去世后,棺木前燃起的灯烛,农村一般都是用一个瓦碗添进油料,放进一根棉纱点燃,要保持一直燃亮,及时补充油料,不能为了节省油料熄灭,俗称“长明灯”。

灵棚——指举行葬礼之前,在灵堂门外搭的简易棚舍,以供前来祭拜者在灵棚下行礼祭拜之用。

灵堂——多指主室,即民间所说的堂屋,一般人家都会将去世者入殓到棺木内,摆放在堂屋正中位置,棺木在出殡之前不能完全封闭,只有所有行礼祭拜程序结束后,才能封紧棺木,抬出灵堂前往下葬的墓地。如今,多是采用水晶棺之类的停放堂室内,在即将出殡时才移放到棺木内封紧。

打墓——多是四个或六个人在主家指定的地点挖坑,挖好的坑亦称墓穴,是一种力气活儿。

孝子——即亡人的儿子。亡人的后代子孙或晚辈们也可称为“孝子”。

跪棚——亡人的子孙后代或晚辈人跪在灵堂两侧守孝,一般为4人、6人、8人或更多人,祭拜者行礼结束后,跪棚者要以叩头的形式答谢祭拜者。

“接”客——红白喜事时,专门接待亲戚朋友的人员。

引奠——指亡人的亲友前往祭拜时,由管事的安排的一个专职人员,引奠者根据拟定好的程序按先后顺序将祭拜者领入灵堂。

吊孝——指亡人的亲友备好供品,在指定的日期前往参加葬礼仪式。

行礼——过去祭拜亡人时的一种礼仪,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九拜礼”、“二十四拜”,等,行礼时根据乡邻亲友间情谊近疏来决定礼仪的样式。

家祭礼——多指葬礼之日吃过早饭,家族人先向去世者举行一个集体祭奠的仪式。这个仪式过后便是乡邻们或早或晚地前来祭拜,然后才能依照固定排序引领亲友们祭奠。

串灵——指进入灵棚祭拜前,祭拜者先进到灵堂内转个圈,有向去世者作最后告别或最后一次瞻仰遗容的意思。一般都是右侧进、左侧出,然后在灵棚内行礼祭拜。

磕头——平常作为双膝跪地、弯腰打躬,头部点地称为叩头,白事用于向亡人祭拜的一种形式。其它方式也有用到,比如:春节晚辈向长辈拜年、喜庆场合晚辈向长辈叩拜、感谢某人恩情时叩头致谢、向某人道歉时的磕头谢罪等。

大馍——多用面粉和面揉团蒸制,形似半个小西瓜大小,顶端配上“枣花”,即枣花馍,形似石榴花或其它样式,中间按进一个红枣蒸制而成,多是五个或十个,作为祭奠亡人时的上供用品。用作串亲走友时,多是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送上的寿馍。

肉方子——即大肉切成一斤左右的方形肉块,放在锅内稍煮一下,俗称“紧”,“紧”好的肉块多作祭拜时上供用品。

十大荤——即十个做好的“肉方子”,或其它肉类供品。

鸡鱼供——指用鸡子或鱼类煮熟或炸制,作为上供用品,但数目一定是五个或十个为宜。

糖供——是一种民间手工制作的糖艺。多是用糖熬制后装入模具制成塔状、人物状,来作为上供用品。

上供——指祭拜者准备的供品,供品种类繁多。比如:“十大荤”、鸡鱼供、糖供等。

趁供——说的是祭拜者未带供品,需要趁着上一家的供品未收拾起来之前,进行祭拜,俗称“趁供”。

折供——是指将祭拜者带来的供品摆放在供桌上后,祭拜者作揖叩头祭拜,祭拜结束后,由专人将摆放的供品收拾起来,俗称“折供”。

转盅——在灵堂供桌两边需要安排四个专职人员,男女各两个,有乡邻或亲友前来祭拜时,作以照应。若男子祭拜,转盅的要两个男性照应,女子祭拜则是两位女性照应,转盅是祭拜者对亡人的一种尊重和礼仪,行礼过程中,祭拜者跨到供桌前跪定,作揖或凝视亡人遗像,稍顷一边的转盅人会递过一杯水酒,祭拜者接过顺势举过头顶祭拜,将水酒倾洒备好的容器内或地面,后递给另一边的转盅人,如此连续三次共三杯薄酒祭拜完毕,叩头起身再作揖,祭拜叩头作揖要根据所行的礼仪形式去决定,各地规矩不同,加之个人对此形式不太熟悉,这里暂不多说。

出殡——各种灵堂祭奠程序结束后,撤掉灵堂布置物品,将棺木从堂室内抬出放到木架上,一路抬往墓地,俗称“出殡”。

背“头”——指出殡时由两个力气最大的人将棺材头背在肩上,从灵堂室内背出后放到院子外的木架上,管事的一般会把几盒香烟或酬金放置棺材头前,作为答谢“背头”人。

抬架——即过去的一种放置棺木的木架,如今多是灵车,火葬的话则只有水晶棺之类。过去农村的木架有16抬和24抬、32抬等多种样式,需要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壮劳力一起参加,将棺木抬往墓地,俗称抬架。

扛大头——分几种意思。一是指随礼数目,农村多以谁随的礼金最多,就称为扛大头的,一般多是亡人的女儿女婿或至亲才是扛大头的,也有其他人扛大头的,不过很少;另一种则和“背头”意思相同,还有就是指甘愿担当全部主事的人,这种情况也很少。

路祭——即撒纸钱。亡人出殡一路上撒的纸钱,俗称“引路钱”,多是将火纸剪成旧时的铜钱状,放入一个圆斗内,由专人在棺架前方边走边撒,直至墓地撒完为止。

摔“老盆”——是一种民间流传习俗,多是亡人的后代去进行,有谁摔了老盆谁就可以继承财产的说法,即便是这样,不经过亡者家族人员同意,也很少有人去主动承担此类习俗。

扛阳牌幡子——多是选用柳树枝制作,上方挂一剪制好的纸幡,由亡人的后代扛着送到墓地,放入墓坑的棺材旁封土堆起新坟。

起驾——同“出殡”。这里可不是指皇帝起驾回宫的意思,而是在出殡时,孝子摔过了老盆后,抬木架人准备抬起行走时,称之为起驾。

下棺——即下葬,将棺材下到墓坑之中。

圆坟——指亡人下葬后,由孝子和打墓人简单堆起新坟,出嫁的女儿稍等一会儿后,烧纸祭奠并重新添些细土将新坟修整一下,俗称圆坟。

头七——即亡人去世的第七天,家人至亲进行第一次的上坟祭奠。

五七——即亡人去世的第三十五天,家人至亲再次上坟追思祭奠。

百天——即亡人去世的第一百天,家人至亲进行的追思祭奠。

添坟——指后辈们为去世的老人在坟头上堆土的意思。子孙后代均可参加添坟祭扫活动,唯有刚刚去世未满三周年的坟墓,民间有三年内不可添坟动土的习俗。

守孝——过去人们为去世的老人或家人要守孝三载,三年内不得添坟、办喜事,春节时贴对联都要换成白纸、黄纸或兰纸对联,若办喜事时也不能张贴大红对联等,儿女们孝服类要穿戴或收藏一段时日,一切等三周年之后恢复平常生活。

过一年——即亡人去世满一年时,家人及亲戚进行的追思祭奠。两周年一般仅作为家人追思祭奠,出嫁的女儿及至亲可以不参加,俗语“一过二不过、三年头上再大过”,说的就是过一周年,两周年可以不过,赶在三周年时风风光光大办一场。

过三年——白事儿中多指三周年纪念活动。民间对此很注重,服孝三年已满,作为最后一次对亡人的追思和纪念,往往会邀请所有亲朋好友共同参加隆重举行。

过十周年——指为去世十周年者举行纪念仪式,一般分为多种情况。有的是条件允许,除了三周年纪念以外,可以适当以五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等再来风光一场,但都是以邀请宾朋欢聚一堂,借祭奠名义当作带有喜庆色彩的事情去办,大门及场景布置可以选择添红挂彩。

其它娱乐类

扛新媳妇——指过去新婚小夫妻在举行婚礼仪式结束时,多是同辈或晚辈的年轻人一拥而上,利用挤挤攘攘的形式推搡新郎新娘,制造欢乐气氛,称之为“扛”新媳妇,这里的扛不能作为扛起来的意思。

乱新媳妇——即闹洞房。过去新婚小夫妻头三天晚上,会有一些同辈或晚辈的年轻人前往闹洞房,挤挤攘攘、乱作一团,以此寻求乐趣,也有新婚三天不分大小辈的说法。后来,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逐渐曝出了某些借闹洞房之机,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动起了坏心思,如今已被纳入法治管理范围。

压大床——过去的一种习俗,新婚之夜一群年轻人去闹洞房,闹洞房时会先躺在新婚小夫妻的大床上试试感觉,往上一躺,鲜腾腾、暖和和的,那个滋味真叫一个舒服,闹腾一阵子,便会欢笑着离去,俗称“压大床”。

听新媳妇——指年轻人除了闹洞房以外,还会在门外或窗户外偷听新婚小夫妻的悄悄情话,俗称“听新媳妇”。如今随着社会发展,都是深宅大院,门楼院墙几米高,加之人们文化娱乐方式有很多种,这种嬉闹方式也就消失不见了。

“打夯”——通常指盖房子时震实地基的意思。过去人们嬉闹时,多是由两个人分别抬着一个人的胳膊和腿脚,一上一下地抬起后再落下做着打夯的动作,被戏称为“打夯”。这种方式也在闹洞房过程中出现过,人们抬起新郎或新娘做着“打夯”的动作,多为嬉闹取乐,在过去闹洞房取乐方式有很多,如今均已随着时代演变,基本上都消失了。

陪客——指陪伴客人聊天、共餐,红白喜事陪客人一般会找人缘较好、资历较深、稳重有涵养、温和又优雅或受人尊重的年长者去担任。共餐前在客房陪坐聊天,不至于让客人觉得被“晾”在一边了,聊天也要挑选健康的内容或农业管理及家长里短的话题;共餐时要主动为客人倒茶敬烟、礼让客人饮酒吃菜,或说些客气话等。

担篮子——过去交通不便时的一种习俗,一般都是新婚夫妻第一年走亲戚,会找一个同辈份的年轻小伙,用一根扁担挑起小夫妻备办的礼品同行,又因礼品多是用一种竹篮子盛放,所以同行的人称作“担篮子哩”。担篮子的人除了担任脚夫角色以外,还要照顾万一喝醉酒的新女婿,那时多是土路,碰上路程远或下雪后的泥泞路,担篮子的人可就有罪受了,再有万一担篮子的人是个酒鬼的话,那新媳妇也是倒了霉了。还好如今交通便利、大车小车的家家都有了,担篮子这个活儿才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有“担篮子”的人,也是坐在车子上同行而已。

抬盒子——和担篮子多有不同,盒子是一个圆形木桶状物件,分盒子盖、盒子底及中间的多层盒屉子,多作为过去红白喜事或送礼之用,红白喜事及送礼时,内装物品是不一样的,这个讲究很大,这里暂略过。抬盒子要两个人用扁担在两端放在肩上抬起,圆盒子在扁担中间穿着或挂着,旧时多是靠两人肩抬步行,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便走走形势而已,但到达目的地的村庄之前,是要抬着进村的,如今已不多见。

放铁炮——民间在红白喜事、寿庆纪念、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或活动时,总会选择使用鸣炮奏乐的方式烘托气氛。过去多是采用三个带有底座的铁制圆筒,内装自制的火药,摆放地下洒上引药点燃,即能听到震耳的轰鸣声,俗称“铁炮”;还有一种用钢铁管筒焊制一起的铁铳,多是四个圆孔,中间一个手柄,圆筒内装上火药点燃,也能发出极大的轰鸣声,俗称“三杆枪”。由于铁炮的安全性能较低,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前些年就已开始明令禁止使用,多改为燃烧气体的礼炮代替。

吹响器——即吹唢呐。百姓人家红白喜事之时,主家会出资找上一班响器,笛子喇叭风风光光地把事儿给办了。吹响器最低要四个人,一笙一笛一梆一铜器,低于四个人的也有,只不过是极少数的事儿。吹响器也要根据红白事去选择相应的乐曲,喜庆的事儿多是吹些《百鸟朝凤》、《抬花轿》、《朝阳沟》等戏曲段子或喜庆的流行歌曲之类,白事则要吹些《秦雪梅吊孝》、《哭坟》、《李天保吊孝》等戏曲段子或带有伤感的流行歌曲等。另外,三周年纪念类活动则是灵活运用,可悲可喜,俗称“半喜半忧”,寺庙开光也要喜庆为好,最好能有段《敬神曲》亦是更佳。如今唢呐行业发展迅猛,各类器乐齐全、舞台装备精良、演员云集荟萃、节目精彩纷呈,已形成大型化、专业化文艺演出模式,并作为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一直保留。

粘(zhan)响器——亦称“写响器”,即预定唢呐班办事儿的意思。粘响器时要预交一少部分定金为准,当然有时熟人帮忙联系的活儿也可私下免去,如今此类习俗尚有保留和沿用。

写戏——农村举办红白喜事、喜乐寿庆、周年纪念类活动时,也有人家写戏烘托气氛,写戏即预定地方戏曲剧团演出,主家或中间人与剧团达成演出协议,预交一部分定金,与粘响器基本相同。

转灵——多指邀请来的唢呐班在出殡起驾之时,围着棺材绕行吹奏哀乐,俗称转灵。

拉灵——多指出殡时,亡人的子孙后代扯上布条之类绑在棺椁架上或灵车前端,然后手拉或肩拉步行以示尽孝,俗称拉灵,也有其它原因的拉灵方式,这里不再多作描述。

哭灵——即哭拜祭灵,多为出嫁的女儿或儿女至亲为多,近年来又有专业哭灵行业出现,代替亡人子女哭拜。

以上内容既有方言土语,又有传统民俗成份,有的至今尚在保留沿用,也有的已退出或简化了程序。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防控及最新地方法规颁布实施的影响,使得这些陋习陈规正逐步消失和废除。正所谓一个时代一个样,当下流行才是最时尚,让我们在不忘老一辈传统习俗的同时,更要遵从眼下新时代的改革倾向,做到认清形势、遵法守己,推陈出新、移风易俗。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