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图案。国旗馆供图
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红地五星旗”正式改名为“五星红旗”。
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在会议现场,五星红旗第一次向世人展露风采。
五星红旗第一次向世人展露风采。国旗馆供图
曾联松与五星红旗的故事
上海虹口山阴路,是一条文化气息浓厚的街区,从这里走出过大名鼎鼎的文豪鲁迅、茅盾等。曾联松从1947年起就居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上,直到1999年10月19日逝世。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上的曾联松故居。虹口区供图
1949年7月,年轻的曾联松从报上看到征集新中国国旗设计方案。学生时代就入党、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他,冒出一个念头:我要为新中国设计一面漂亮的国旗。
曾联松说,“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一次,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曾联松忽有所悟——人们常说“盼星星,盼月亮”,中国共产党,不正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么?
曾联松的设计方案以红、黄两色作为国旗主色调,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大五角星中原有镰刀锤子图案,象征工农联盟。以四颗小星象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每颗小星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表达全国各阶层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一个多月后,曾联松在报上看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国旗图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正是自己设计的五星红旗吗!
1994年,曾联松把珍藏了45年的国旗图案原稿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国旗馆供图
开国大典上,*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3时,*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开国大典升国旗视频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红岩》作者罗广斌当时还在狱中,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只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怎么排列,猜测是围成一圈。
罗广斌用被捕时带进监狱的红色被面,再用黄草纸撕成五角星,用米粒黏在被面上,凭着想象将“五星红旗”制作出来。
如今,这面五星红旗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