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清明节,又逢全国哀悼日,中国人可以说度过了一个"黑白色的星期六"。好奇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中国人在举行祭奠活动和举办丧事的时候会采用白色,而不是其它颜色呢?中西方的区别在于西方喜欢用黑色,所以在丧事活动中,西方人习惯穿黑衣,或者戴黑袖套。而中国人则是在外面披一件白色的麻衣,在灵堂中布置白色的挽联和花圈,撒白色的纸钱。
而戴黑袖套实际上属于西方仪式,古代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传统(也禁止穿黑色),这是由于近代以来倡导丧事从简,因此戴黑袖套才融入到中国的丧事传统中。以白色作为丧事的唯一指定颜色从周代时期就开始了,总体来说,两种原因造就了这种传统。
身披白色麻衣的治丧者
首先是先秦时代服侍的材料因素,其次才是对颜色的定义,中国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对丧事最为讲究的民族,光是谈论丧事有关的作品就高达五十多部,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根据丧服制度的规定,在丧事举办期间,和死者具有不同关系的人需要穿戴不同规格的丧服,它一共分为五等: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
这五者分别对应的是五种和死者不同关系的人穿戴的丧服,而它们的制作材料就是粗麻,为什么要披麻呢?有一种说法解释为由于悲痛于亲人的逝去,而生者过于伤心,所以连制作一套体面的衣服都没有心思。这种从简性反映的是对逝者的重视和敬重,但对逝者葬礼的大操大办又表达了对逝者的重视。
这种解释也有它的合理性,但主流原因却是因为先秦时代的纺织技术,尽管在先秦时代已经开始利用蚕丝来制作丝织品服饰,但这种造价昂贵的奢侈品却仅限于上层贵族之间穿戴。中下层百姓主要是以葛麻制作的粗布麻衣为主。
譬如"布衣"这个词语的来历在《盐铁论》中如是解释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臬而已,故命曰布衣。
粗糙的麻纤维
意思就是那时候的普通大众只有到了年老的时候才会穿上丝织品,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尊敬,而平时穿的都是普通的麻衣而已。除了制作较为粗糙的麻衣以外,先秦时代的大众服饰还有一种叫葛布,葛和麻的纤维都是制作纺织品的的重要原材料,所以在《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葛和麻的诗歌。如《采葛》中所写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又或如《葛覃》中写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再到《丘中有麻》中写"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在先秦时代,除了服饰的材料是表现地位和身份的重要特征,其次就是服饰的颜色。古代的颜色(正色)主要有五种:青、黄、赤、白、黑。其它颜色则被称之为间色,把颜色也视为尊卑等级的象征在先秦时代十分流行。譬如《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好服紫"。
《礼记·玉藻》中也提到不同等级的人都会穿不同款式的衣服和颜色:
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
绫罗绸缎在古代属于奢侈品
在先秦早期,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层阶级少有能够穿染了颜色的丝绸,只能穿没有染过颜色的粗布麻衣,所以有个词叫"白丁"。现代影视剧中老百姓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丝织品,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及至战国时代时,服饰的颜色成为一种用来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媒介,其背景是伴随着五行之说的出现,五色开始对应五行,所谓: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地谓之黄(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根据这套五行学说,所以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对应的颜色,而白色就阶级上来说,相对应的就是底层百姓,但这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譬如当年李斯还很贫困的时候,恰好遇到秦始皇准备一统天下,于是辞别自己的老师荀子说: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这里的"布衣"指的就是贫困和没有身份的下层阶级。
论述了这么多,那么白色何以成为办丧事的时候主要用色呢?它其实和上面的论述是息息相关的,《礼记·王制》中说"殷人冔(xu)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商代时期由于染色技术的不成熟,所以白色比较受推崇,因此那时候奉养老人就是给他穿上干净的缟衣,其实就是白色的素衣了。
白色衣服在商代最为流行
而到了周代时随着纺织和染色技术的提高,针对老人养老就可以给他穿上有颜色的丝织品了。上文尽管提到战国时代衣服的颜色逐渐成为地位的象征,但是君王并没有强制规定百姓不准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直到唐朝的时候,老百姓才不准穿黄色衣服。因此在先秦时代只要经济允许,老百姓也是可以穿颜色丰富的丝织品,譬如《诗经》中有一篇叫《绿衣》的诗歌,可见普通人穿衣服是没有受到限制的。
然而因为贫穷,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穿不起亮丽的丝织品,既然活着的时候穿不起,所以读者会发现老人一旦去世以后,亲人们都会给他置办一套好看体面的衣服,其实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差距。正因为活着的时候穿的不怎么体面,所以死去的时候要穿的好看体面一些。因此在先秦时代厚葬之风十分严重,稍有一点经济基础的,都会大操大办。
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在《论语》、墨子在《墨子》之中都对这种厚葬之风提出过批评。而作为生者,人们在举办的丧事的时候却不能穿的披红挂彩,奢侈夸张。即便举办丧事的主家非常富有,也需要穿上粗糙简陋的白色麻衣,这是因为各种光鲜艳丽的颜色是一种装饰,它并不是最自然和原本的色彩。
《史记·乐书》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去掉那些虚假的伪饰,保留真实的东西,才是礼的根本奥义。而白色作为自然界中的"原色",毫无疑问符合古人这种"著诚去伪"的礼乐思想,那些艳丽的颜色只是用来装饰衣裳的工具,古人十分讲究对长辈的孝顺,如孔子在《论语》中把"孝和礼"结合起来谈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
可见在孔子眼中这种孝道是贯穿生死的,其依据标准就是周礼。而"丧事和礼"的结合,孔子也曾谈到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执行礼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太过奢侈无度,像丧事也是如此,与其大操大办,临丧不哀,不如简单操办,发自内心的感到悲伤。
可见这些都是"著诚去伪"的观点表现,而白色作为一种自然原色,用来祭奠逝者无疑就成为了一种最好的选择,而且丧服的制作也不能过于豪华,必须以简陋实用为主。譬如丧服制度分为五个等级: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其中斩衰(cuī)只能是直系子辈祭奠父辈时穿的丧服,但是这种丧服却制作的最为粗糙,直接就是用一种麻布剪裁之后披在身上,下摆不缝边,所以叫披麻戴孝,其中的披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实就是要表达一种因为过于哀伤和对父辈的敬重,所以没有心思去制作精美细腻的丧服,也是"去伪存真"的一种表现。而后面的四种丧服依据不同的亲疏关系进行制作,越到后面,反而制作的越为精细,因为后面四种人属于旁系亲属,感情没有那么深厚,丧服反而制作的更精细,其实反映的是不同血缘关系下的不同情感。
披麻戴孝的正确打开方式
综上所述,正因为这种"著诚去伪"观念的存在,让白色成为了举办丧事的时候主要用色,其实寄托的就是一种不加以任何伪饰和刻意的诚挚态度,表达人们哀悼的是一种最真诚和自然流露的感情。有趣的是在西方白色被视为纯洁和高尚,所以西方人结婚的时候喜欢用白色,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的时候出现白色实际上是非常不吉祥的色彩,
实际上读者恐怕不难发现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带有贬义和不祥的色彩,譬如人们常常形容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说他吃"白食";评价一个人不友好,奸诈,就叫他"白脸",京剧中白脸代表的就是奸诈之人;说一个人没有用,就说他是吃"白饭"的;说一个人没有良心,就叫他"白眼狼";
这种"白色观念"其实反映的都是古代人认为白色是没有任何修饰的颜色,最能表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和感情,它既象征真诚,也表示什么都没有的消极意义。总体来说,我国的丧服制度是不断的演变发展而成的,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又添加了很多元素进去。白色之所以会成为丧事的主色,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先秦时代的服饰文化和礼乐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产物,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黑色也开始成为丧事中的主要颜色,代表一种庄重和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