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公开资料,2002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始皇陵考古纳于”863计划”之中,利用遥感技术和传统物探技术的相互印证,从而不需进行破坏性挖掘,便测出始皇陵在近40米的地底之下。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登基始开始建造,到始皇帝病亡于第5次巡游下葬之时,已整整修了37年。高峰时期,曾用了70多万人去修建。人员都是灭六国后的天下刑徒奴隶。而且这个人数,还包括阿房宫修建人数在内。
地宫东西长近200米,南北宽近150多米,墓室在地宫正中央。与传统物探技术印证相当完美。并基本确认,始皇陵未被盗过、也没进过水、也无塌陷迹象。这可能是二千多年来,既没被无数盗墓贼光顾、质量又是最好、进而全须全尾,遗存至今的帝王墓之一。无数国之瑰宝算是保住了,实在是令国人弹冠相庆、奔走相告的幸事,也是令盗墓贼充满了挫败感的,布满玄奇机关、武器的地下堡垒。
人殉制度,肇始原始社会的末期,兴盛于奴隶社会,式微于汉唐之时;宋时,已秉承个人自愿的“人殉”了。不过随着少民的入侵,简陋粗旷的少民文化,使中华文化却倒退了不少,人殉制度重又盛起。做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处在春秋战国之后,汉唐以前,虽然说“人殉”制度正要走向消减,但毕竟“厚葬”思想和秦二世的残暴逆举(与秦始皇无关,始皇帝一生追求长生不死,病死纯属猝不及防),以及宗教神灵和儒家文化(孝道)的隐隐兴起的交织。估计殉葬活人当为不少但也不会太多。具体猜测有二大块。
一,”人殉”有个讲究,除了殉奴隶、军士外,基本上坑的就是熟人。比如近臣、近侍、宫女算一类,嫔妃又算一类。史载,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有言,“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也就是,秦皇陵以无子且不宜外放出宫的嫔妃来殉葬,有多少呢?秦始皇灭六国,将六国后宫佳丽全部据为已有。这个也可从史记中获知,“秦每破诸侯,彻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每灭一国,都在都城咸阳之北,建与该国后宫一模一样的宫殿,用来金屋藏娇。
再据史载,“后宫列女万余,气上冲于天”,”秦始皇有儿子23个,女儿10多个。减去这些人的生母不殉葬。还是万余嫔妃宫女吧。按胡亥得位不正,扶苏不知内情被诓自*,胡亥干好几件事来巩固皇位,首要一件就尊始皇帝入太庙,设为“极庙”,永受祭祀以示极尽孝道。这么一搞,本来想给“万余女”,打个七折数殉葬,估计是打不得了。殉葬军士估计没有,因为已有人俑代之了。这也说明“人殉”制度在秦朝,正趋于销减。专业工匠不至于被殉葬,巨多的苦力倒可能殉葬。
二,“人殉”的工匠肯定有,但不会太多。据史载,“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无复出者。”这说明,为保守陵寝的机密,扫尾的工人尽被突然殉葬于陵寝之内。按常理,扫尾不会很多吧,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7月驾崩,7月便匆匆下葬;再据史载,“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当年郦山始皇帝陵下葬后,除陵内扫尾工匠、设置玄奇机关武器的师傅肯定得殉葬外,其他专业师傅和苦力,大部调去修建阿房宫去了。
阿房宫可是比秦皇陵,更为宏伟壮观的工程。干过建筑工程的人都知道,建筑工程是边干边往外退人的,70万人不可能都呆在郦山这边玩,这批人不会多于几万人,否则不算扫尾了。还有,秦二世二年(公前208年)陈胜农民军才*进关中逼近咸阳,调过去迎击农民军,是陵外扫尾的工人。留在在陵外扫尾始皇帝陵的苦力也只仅需小半,十来万人顶天了。阿房宫那边工人才是大头,况且这个时侯,陵寝早关门封陵一年了,这批执行反击农民军的工人,是不会象其他回答一样,算尽被殉葬人数的。
综上所述,秦始皇陵的殉葬人数,是不会超过五、六万人。这些按常理推算的结果,限于个人认知水平,算孔窥之见。有更加合理的推測结果也是可能的。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