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有 x-字高各不相同的字母
在掌握了书写时的几何尺度后,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间距,尤其是笔画的间距,同一篇作品中需要保持大体上的一致。
和很多初学者认识中的不同,间距所指的不是一个距离,而是一片空白区域。为了使着墨点在页面上均匀分布,我们需要尽可能保证每两个笔画之间的空白区域差不多大。显然,这和每一对笔画组合的具体情况有关。如果两侧都是弧形笔画,则它们的距离应该比两个直线笔画更近:
不同形状笔画的距离
上图中,蓝色的一对虚线和红色的一对虚线具有相同的间距。左侧的三组字母具有恰当的间距,但你会发现它们笔画外侧的距离各不相同;右侧的三组字母笔画外侧的距离完全一致,但显然,最后的两个 O 离得太远了些。一般来说,笔画向外凸出意味着我们需要缩短该侧的距离。
给平尖初学者的建议在平尖书写中,触纸力度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百乐平行笔这样的工具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减少了一个难度维度」,但很快你会发现,水比你想象得深。
在用平尖书写的过程中,间距是一个需要我们大量注意力的部分。过分纠结一个字母的字形也是没有必要的,除非你对它产生了审美上的怀疑,或者打算创造自己的字形。盯紧范本,循序渐进是我在这里练好平尖的主要建议。
给点尖初学者的建议或许因为我最早一直自称「点尖党」,我总觉得点尖党新手会有更多需要嘱咐的问题,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能像平尖一样「压实了写」,这使得你的力度总是处于「悬浮」状态,需要非常精准的控制。
常见的点尖字体都是「连笔」的,而连接两个字母的游丝一般也被视作字形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同一个单词中的两个字母总是紧贴的。如此一来,间距将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学习 Engraver's Script (ES) 是每个点尖初学者的必经之路。通过学习 ES,一位初学者能在缓慢的节奏中逐渐熟悉笔尖的弹性,从而学到分别控制笔尖两叶的能力。
基本笔画ES 的基本笔画:依次是直线、下转角、上转角、二次转角
为了初步学习对弹性点尖的控制,每个新人都需要学习如何书写基本笔画。这种严肃的设定常常会劝退一些人,但如果不这样入门,你的进度将迟滞不前。
除了运笔上的训练,练习基本笔画也是训练「眼力」的重要步骤。必须承认,这些规矩的确十分刻板,但或许是因为 ES 这样的字体已经十分接近完美,才让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如何复刻范本。
练习 muscular movement如果你想学习 Ornamental Penmanship 或 Business Penmanship,那么学习用手臂和肌肉记忆的运笔方式,即 muscular movement 是必要的准备。
你可能听说过它很难,但事实上这个难度并没有到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这里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释,我们费劲练习 muscular movement 究竟是为了什么。当你理解了它的作用之后,你就不会盲目地觉得它很难从而因为久久没有成效的练习而选择弃坑。
Muscular movement 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在大的运笔范围内有效提升笔画的流畅性。
想象你需要在纸上画一个圈。为了让这个圈足够的圆,从而符合你对它在形状上的预期,你需要仔细地考虑运笔的方向,再慢慢按照脑海中的预期来完成这个圈。但是另一方面,你又不能画得太慢,否则这个笔画看起来会哆哆嗦嗦的,不够流畅。
除了流畅度之外,运笔范围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书写的笔画常常超出了「只是动动手指」就能够得着的范围。在「即将够不着」的时候才调整手的位置显然会导致笔画的不连续。因此,如果从一开始就使用整条胳膊带动笔尖,这个问题就能被有效地避免。
精进的 Muscular movement 可以解决这些矛盾。但是只有大量的练习才可以让你在快速运笔的同时保证笔画形状的精准。你可能见过这样的画面:
圈圈和拉线
这是 muscular movement 的一项基本功练习,旨在帮助初学者找到用手臂带动笔尖的感觉,并初步训练我们的「画圈」能力。
但这并不是说,你需要把圈画得这样完美才能继续下一步的练习。画圈旨在让我们「感受」muscular movement,而真正的肌肉记忆是用来书写字母的。如果你已经找到了用手臂带动笔尖的感觉,并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你的运笔范围和流畅度(如果不考虑字形)都因此有了大幅的提升,那就去练字母吧。
国内外的 calligraphy 社群由于被打印机所替代,calligraphy 在 20 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相当的沉寂。至今看来仍然神奇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让 calligraphy,尤其是点尖 penmanship 这样一门一度只在美国繁荣的技术再次火了起来,甚至使它中国落地生根,成了一项非常流行的闲暇活动。
近几年,有许多优秀中国内地 calligrapher 都出版的教材和译著,并在多个城市组织了习字工坊(workshop),有些还在网上以网课和答疑的形式创办了不少线上的习字工坊。
说起 calligraphy 作为一门爱好在国内的早期发展,我想将其归功于「SR 小组」——国内两位 calligraphy 组成的兴趣小组,一位叫 Simon,另一位叫 Ritchie。他们做的一件大事是将 W. A. Baird 的 Engraver’s Script 教材翻译成了中文,加上了许多颇为有用的注解(因为该教材年代久远,所以其中很多工具已经绝迹于市场),还制作成了一份极其精致的 TeX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