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立国之后,一直努力维持与赵、魏的盟友关系,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扩张机会,其主要的扩张目标是东方的郑国。郑一直依靠魏与韩抗衡,但韩瞅准时机,在魏、楚交战之际,于公元前375年灭掉了郑国,并将都城迁到了新郑(今河南新郑郑韩故城),这时,韩国达到其鼎盛时期。
但韩国盛势没有维持多久,危机就接踵而至。魏国在战国初期经过变法率先崛起,韩、赵借魏之势,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三晋开始虽然步调一致,但是在利益面前,逐渐走向了分裂。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368年,魏武侯死,诸公子间爆发了君位之争。韩、赵想联合起来趁乱伐魏,以此削弱魏国。但韩赵利益不合,双方的联盟也宣告破裂。从此三晋联盟破裂,开始相互讨伐。昔日的盟友魏国频繁对韩国用兵,韩国不堪其扰。与此同时,西部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积极谋求向东方用兵,首当其冲就是韩国。所以韩国夹在秦、魏之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时为韩国君主的韩昭侯为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积极寻求变通之道,于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
风云战国 韩昭侯
申不害本是郑国人,他“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主张以“术”为主,而以法为辅。术是指君主控住臣下的手段,“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之柄,课群臣之能”,根据官员能力而授予职位,并且定期考察其是否履行应尽的职责。同时,赏罚大权要谨慎使用,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和官员的出身,而是看官员的政绩,使官员能够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工作。同时,要严肃国家的法律执行,有功必赏,有错必罚,使臣僚百姓都能守法。此外,申不害还强调重农思想,即把农业放在国家最重要的地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的发展。经过申不害的改革,韩国一时大治,据《史记》记载:“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三、韩国的弱点和亡国在韩昭侯之子宣惠王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公元前334年,魏国和齐国在徐州会盟,互相称对方为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王。公元前324年,为对抗势力强大的齐、秦,魏国又联合韩、赵、燕、中山国互相称王。韩国自此也升格为王。
五国相王
韩国虽然称王了,但其势力在列国中仍是比较弱的,韩国虽经历申不害变法,但是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变法,力度是比较小的,所以成效远不如他国。韩非曾批评申不害精于用“术”而疏于用“法”,申不害的改革只是强调君主的积极作为,没有像商鞅一样从根本上进行变法,解决韩国存在的问题。术治的使用完全依赖君主的能力优劣,因为伴随“术”出现的,是韩国君主刺探信息和提防臣下的措施。如果君主英明,术治就能起作用。但如果君主能力不足或昏庸无能,反而会因为“术”的应用导致君臣猜忌,阴谋丛生,国家陷入内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