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9年12月5日至10日,我与故宫博物院博士后韩宇娇应浙江嘉善方面邀请,参加“2019中国嘉善·了凡善学思想论坛”,虽然行色匆匆,但感到收获甚丰,感想亦多。
王素担任"了凡善学思想论坛"主旨发言
我青少年时就知道陆贽和袁黄(了凡)。这得益于很早就看过民国周养初的《陆贽文》(选注本。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收录,1933年出版)和袁了凡、王凤洲(世贞)的《袁王纲鉴》(民国时期属于学习通史的普及书,版本甚多,不能具列)。关于陆贽及其著述,我撰写整理过三部书,按出版时间:第一部是《陆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二部是《陆贽集》(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三部是《唐陆宣公集》(点校,《儒藏·精华编》集部第202册上册收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而关于袁黄及其著述,我却没有做什么工作。这是我此次愿意应邀来嘉善的主要原因。
嘉善是袁黄的故里,吴江是袁黄曾经举家迁居的侨乡,宝坻是袁黄曾任知县的地方。由嘉善倡议,吴江、宝坻赞同,三家轮换,每年举办一届“了凡善学思想论坛”,到2019年已经是第三届了。据说2020年还要举办第四届。当下为什么需要弘扬“善学”,宣传“善文化”?嘉善为什么对“善学”与“善文化”情有独钟?等等问题,确实值得探讨!
性善与性恶
相对论的奥妙在于可以不限时空和引力。既然有“善”,就必然有“恶”!而性善与性恶,二者相对,实际由来已久。奇怪的是,性善与性恶,均出自儒家。孔子讲“中庸”,原本没有绝对的性善与性恶。尽管他说“仁者爱人”,谈“有教无类”,其实包含了性善。性善之论,原出孟子;性恶之论,原出荀子。
孟子是儒家的正统代表,故《孟子》一书,能入“十三经”。其《滕文公上》说滕文公为世子,见孟子,孟子为之“道性善”,赵岐注云:“孟子与世子言人生皆有善性。”又《告子下》云:“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赵岐注云:“答曰然者,言人皆有仁义之心。”人生皆有善性,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孟子性善论的经典表述。
荀子是儒家的非正统代表,故《荀子》一书,未能进入“十三经”。其《性恶篇》第一句话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通篇都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言辞。主张针对“性恶”,要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化”指教化,“道”谓引导。即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化引导。杨倞注云:“当战国时,竞为贪乱,不修仁义,而荀卿明于治道,知其可化,无势位以临之,故激愤而著此论。”认为荀子之论,虽然“激愤”,但事出有因,战国是乱世,人性之恶,得以张扬,荀子知道教化之方,却无权势地位实施其法,故激愤直指人性本恶。
斯坦因1349号《劝善经》
人性究竟是善是恶,传统文化实际并无定论。故后世儒家,每欲调和性善、性恶二论。如《三字经》开篇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前四句宣传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后四句宣传的是荀子的教化引导之说。也正因如此,出现一种特有的“劝善文化”。这种“劝善文化”,不仅儒家有,释、道二家也有。儒家无须多说。释家有著名的《劝善经》(唐代“疑伪经”之一种),敦煌藏经洞出有至少三十件左右,可见流布之广。道家劝善经典更多,《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三圣经”,为其最著者,明清颇为流行。而融合儒、释、道三家“劝善文化”的传奇小说“三言二拍”,自明末问世以来,更成为人们常读之书。然则,人性是否就因此向善了呢?实际上远远没有。教育原本就非万能。在专门发掘人性之恶的体制下,教育更是万万不能。向善之心的形成,存在多方面因素,教育仅为其中之一。从地方而言,文化有无传承,民风仍否醇厚,无疑属于更重要的因素。而嘉善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有传承、民风仍醇厚的地方。
嘉善:地嘉人善
嘉善地方,明宣德五年(1430)始从嘉兴县分出,单独置县,因“地嘉人善”,名曰嘉善。虽然置县较晚,但历史十分悠久。境内有马家浜文化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为吴、越接壤地,号称“吴根越角”,为吴越文化发祥地之一。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初隶长水县,后改长水为由拳县,统属会稽郡。东汉分会稽置吴郡,由拳改为吴郡属县。三国孙吴先改由拳为禾兴县,后改禾兴为嘉兴县。五代后晋升嘉兴地方为秀州,另置嘉兴为秀州属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升嘉禾郡为嘉兴府。此后直至明宣德五年置县前,嘉善均为嘉兴县辖地。置县后,嘉善仍属嘉兴府。现在仍为嘉兴市属县。
《康熙嘉善县志》县境总图
嘉善地方不大。《康熙嘉善县志》卷一《区域志上》说:“嘉善地狭,东西三十馀里,南北五十里。”初置县,辖迁善、奉贤、思贤、麟瑞、永安、胥山六乡。此六乡并非明时始有。据元徐硕(时官嘉兴路教授)《至元嘉禾志》卷三“乡里”条记载,此六乡元时即为嘉兴县属乡。由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一直比较固定,可以推测,此六乡元以前就已存在。六乡中,迁善、奉贤、思贤三乡名分别带“善”“贤”二字。我们知道,善者必贤,贤者必善,“贤善”可作通用词。唐元稹《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云:“夫人濮阳吴氏,贤善恭幹。”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三《杂歌谣辞一·卿云歌三》云:“迁于贤善,莫不咸听。”而据前揭《至元嘉禾志》,当时嘉禾还有劝善、积善、集贤、象贤、崇德、履仁、伏礼、移风、德政、德化、感化、慕化等乡。不仅崇尚“善”“贤”,还崇尚“德”“仁”“礼”及移风兴化等。可以看出该地区人民的文化趣向和道德追求。
当然,仅循其名不够,还须进责其实。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三“嘉兴府”条引《题名记》云:“惟秀介二大府,旁接三江,擅湖海鱼盐之利,号泽国秔稻之乡,土膏沃饶,风俗淳秀,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百工众技,与苏、杭等。”前揭《至元嘉禾志》卷一“风俗”条引《会稽郡志》曰:“有夏禹勤俭之余习。”又引《吴郡志》曰:“有太伯辞逊之遗风。”又引“旧经”云:“罕习军旅,尤慕文儒,不忧冻馁,颇勤农务。”其中“尤慕文儒”,“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是说文化有传承;“风俗淳秀”“颇勤农务”,有“勤俭之余习”“辞逊之遗风”,是说民风仍醇厚。
重学兴业,有教无类,反映文化有传承;平衡贫富,裒多益寡,体现民风仍醇厚。此二因素,无疑是“善文化”的基础。当然,具有此二因素的地方,全国恐怕还有不少;仅凭此二因素,还没有资格扛举“善文化”大旗。嘉善的“地嘉人善”,能够传颂至今,是因为历史上有两位其他地方没有的乡贤,弘扬“善学”的标志性人物:一位是唐代著名贤相陆贽,一位是明代著名学者袁黄。
陆贽与民本主义思想
陆贽(754-805年)字敬舆,史称苏州嘉兴县人。据我最新研究,陆贽的乡里,在故嘉善县奉贤乡奉四中区陆庄,今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一带。论坛结束的第二天(12月8日),我们赴曙光村进行调研,并与现村党委*查云法及原村党委*陆鑫钟进行了座谈。据老*陆鑫钟回忆,在其儿时,村内确实存有陆宣公祠堂,因年久失修,1958年前后,为扩建耕地和平整土地,整体拆除,仅存两个大石狮,后来也不知所终。祠堂原址约在“祠堂浜”附近。在陆*和查*的带领下,一行七人在原址附近进行了初步考察。此次座谈及考察,为确定陆贽乡里的最终归属,提供了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