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动性太大,很多随出去的礼一半以上是收不回的。但作为同事,天天抬头不见低头是的,哪怕知道冤,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随礼。有人就说了,同事嘛是碍于当前的面子抹不开非要随礼,那同学呢?特别是毕业后很久不再联系的同学,突然发个信息来要结婚了,邀请你付宴,这礼又随不随呢?这个就得看毕业前两人的关系够不够铁了,因为平时不联系可能是诸多原因造成,但同学感情一直都在,结婚时能邀请你,说明他还把你放在心上并没忘记,去随个礼叙叙旧事,说不定以后联系会多些,感情更稳定了。对于那些毕业后一直不联系,而且在校时关系一般般的室友、同学突然发来的请柬,如果你没收过她或他的礼,就别去随礼。这种礼随了也不可能加强两人的关系,十有八九是收不回的,量入为出的话,是可以选择视而不见的。
再就是随礼的金额数,近年来持续攀升。就是在我们这个三四线城市,只要随礼,动不动就大几千地随,至亲的更是高达几万地送,最普通的同事、朋友一般也要随个最低的五百,而家庭收入并不会都月入上万,很多人不过是透支信用卡或借钱随大流送大礼罢了。真不知是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的原因,还是人们越来越虚荣的面子心理使然。我认为不论什么支出都要量入为出,随礼亦然,收入高的关系铁的送多些无可厚非;收入一般的关系也一般的就别打肿脸充胖子随大流送大礼硬充门面了。
而礼尚往来,于收礼的主家来说,礼金高也并非好事。今天收进来的,不定哪天就得原数或倍数地还回去,到那时,自己是否有随大礼的经济能力,如果低于原礼金数还回去,宴请的主人家又作何想呢,一来二去难免就生出些矛盾怨怼来。我就经常在参加的宴席上听到些家长里短的人情埋怨,都说自己家不知随了多少的礼金出去,能收回的却寥寥无几,甚至很多随出去的礼永运无法收回。所以只要有点什么事,人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大摆酒席,宴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借着满满的仪式感将回收礼金合理化。说实在话,这样的人情来往,累得慌。
所谓人情,不过是以人为基础的双向维系。关系是前提,礼金是助燃剂,感情才是终极目标。所以礼送与不送,送多少,要在亲疏关系的基础上量入为出,方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