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夯土的发展与变迁
夯土,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材料
是将一块泥土中的空隙
经过夯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
材质亲近自然、环保节约
冬暖夏凉、造价低廉
可以实现就地取材
夯土建筑,也称生土建筑
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四五千年前智慧的中国人民
就已经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
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
就有了成熟的夯土造屋技术
有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
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
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
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
这种夯筑技术伴随着汉民族的迁徙
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西南、广东、江西地区传播
唐代开始夯筑技术逐渐发达
到了明代福建西南部山区农村造房屋
都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
并利用夯土技建造
这种夯土技术已到了巅峰水准
建造的楼一般皆为三四层,高达五六层
有的高度超过20米
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
在古代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
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
我国古代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的组织或个人
只有政府和王公贵族
所以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故宫
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
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