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线城市排名,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06:17:34

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杭州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杭州“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面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激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率先以数字变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

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

成都2021年GDP近2万亿,占四川省的36.9%;连续7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汉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为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改革开放初期,成都通过与首轮开放的沿海地区合作,实现了借道而行、拼船出海。

2021年GDP近2万亿,占四川省的36.9%;人均GDP达9.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绝对购买能力领跑西南。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2119万人,是全国唯一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省会城市。交通区位方面,成都是“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连接点和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是国内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2021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4447.9万次,超过广州位居全国第三。教育医疗方面,成都集聚全省50%以上的本科院校,拥有2所985和5所211,大学生和三甲医院数量均为西南第一。与同为“西南双核”的重庆相比,成都的优势在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高,科教实力强。“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排名7年把成都列为第一,争议颇大。成都除在人口、交通、首位度方面胜过杭州外,其他方面并未明显占优,将来能否成为新一线城市龙头还需时间验证。

电子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2%;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从产业发展看,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防需要,成都是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占GDP近60%。1994年进行了“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四高’产品作为支柱产品”的产业布局,工业与商贸业协同发展,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21年成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0.6%、66.4%。当前成都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成都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国软件名城”之一,2021成都电子工业总产值占比超60%。此外,成都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2022年3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并发布“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成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西部第1。

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显著加快,成渝双城间的联系将空前紧密,竞争也更加错综复杂。从政策看,重庆国家级新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时间都早于成都,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数量也多于成都。从产业来看,重庆和成都都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力求打造成为跨国公司集聚地,两地承接国外、沿海产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大。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主要在集成电路、软件研发等方面有优势,重庆则是全球重要的计算机整机、手机生产基地。2020年成渝合计生产微型计算机整机1.66亿台,占全国比重高达44%。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作为全国六大汽车基地之一,目前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而成都作为后起之秀,目前已引进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等优秀的整车企业。2021年12月,成渝签署《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主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规划到2025年实现汽车产量300万辆、产值6000亿元的目标,共建中国西部汽车中心。

2022三线城市排名,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9)

2022三线城市排名,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10)

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根据成都“十四五规划”,未来成都将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作为西南双核之一,其定位是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未来成都将继续发挥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速推进开放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共筑双城经济圈。

7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苏州自古经济繁荣,春秋吴国时,苏州是政治、经济中心;秦汉时被称为“江东第一都会”;南宋时苏州行政级别仅次于国都杭州;明清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第一商业都会。改革开放后,苏州乘国内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风,提出“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战略,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外向型经济龙头地位。2013年开始创新驱动纳入苏州规划,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2020年苏州GDP总量突破“两万亿”大关,位居全国第6、地级市之首。

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看,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超越上海,以极小劣势逊于深圳。从结构看,苏州前五大工业产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9.6%、8.9%、8%、7.1%、5.7%。具体看,2021年苏州共有营收超百亿的工业企业46家,居全省第一,其中恒力、盛虹、沙钢、亨通和协鑫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是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有为政府 市场化导向”是苏州制造业成功的秘诀;“区位优势 历史积淀 优化营商环境”促成苏州制造业规模日益壮大,并且苏州政府发展意识超前,提前布局制造业向“智造”、“智能化”转型、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创新集群,推动制造业“又大又强”。苏州也涌现出一批包括科创第一股-华兴源创、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制造商-迈为科技等在内的优秀创新型企业。

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一,苏州共拥有26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层次的仅9所,而南京、杭州分别拥有53所、40所普通高校,远高于苏州。其中苏州仅1所211院校,而南京拥有211院校8所,质量上远超苏州。为了持续吸引人才,苏州引进了牛津大学、杜克大学、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分校区或研究所。第二,苏州医疗资源发展相对落后。苏州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5.86,低于南京的6.75和江苏省的6.31,医疗资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苏州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7万人,低于北上广深的11.9、8.2、6.2、4.0万人,也低于南京的3.8万人。

2022三线城市排名,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11)

2022三线城市排名,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