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讯,南北一条中轴线,四方对称布局严,外城内城加皇城,城城围着紫禁城。大家都明白这句顺口溜指的是故宫。其实在地毯行业,这说的是北京宫毯。49岁的王国英是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她的绝活是织造精美的“盘金毯”。一块块精美的盘金毯见证了北京宫毯由兴盛到败落,又从抢救到传承的过程。
宫毯过去曾是皇宫御用品,清朝败落后,这些宫毯手工艺者为了谋生便在北京开起了地毯店。由于全部是手工编制,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在流入民间后,一些精细的编织技艺很难广泛流传开来,盘金毯就是其中之一。
王国英说,宫毯都是手工编织的。它需要前期设计图稿、放大样,然后根据配线,在机器上上好经纬线。经线分前后两层,编织者要用毛线在前后两根经线上编织出八字扣,毛线留出一定长度,然后割断,反复这个编织过程。
而“盘金毯”是宫毯中的极品,织造时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金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2003年在专家带领下,北京地毯五厂成立了盘金毯抢救小组,王国英和她的师傅、国家级宫毯技艺传承人康玉生是小组主要成员。抢救小组三进故宫,仔细研究,并把“盘金毯”的技术进行了复原整理。“从2003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第一块盘金毯织出来,我们用了两年时间。”
有意思的是,地毯五厂在拯救盘金毯的过程中,还救活了另外一个非遗项目,那就是金箔线制作技艺。王国英说,因为盘金毯需要纯度很高的金箔线,但因为没有人编织盘金毯,所以金箔线也渐渐少了。她们找到南京金箔厂,厂里又专门把已经退休的老师傅请回来,才做出了金箔线。现在,这门技艺也成为非遗项目。
2005年,北京地毯五厂开始恢复生产“盘金毯”,2008年,北京宫毯织造技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国英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那一年,她从事地毯织造已经20多年。
王国英见证了毯行的兴衰。1980年,她进入技校学习织造地毯。那个时候,正是北京地毯行业的全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设11个加工厂,职工多达五千人。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机织地毯开始大量出现,全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之后,北京原有的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只剩一家老厂——北京地毯五厂,还苦苦坚守,能够编织手工地毯的技师大量流失。
当年同一级的100多个同学中,如今坚守在地毯行业的,算王国英在内仅有4人。“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枯燥……真正能踏实下来学习织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今后如何传承下去,王国英表示,“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作为一名还奋斗在一线的手艺人,她备受鼓舞。除了不断在作品上创新,她还打算多带一些徒弟,让真正爱这门手艺的人未来能接过接力棒。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刘琳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