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我要说的是,非常遗憾,回答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巴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相信热水比冷水先结冰。我相信我等芸芸众生,也不会相信热水比冷水先结冰。后来,通过把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的确热水比冷水先结冰。至于这一物理现象是怎么回事,当然也就不知道了。我又把“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为什么热水先结冰”的问题输入百度搜索,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然没有一种使人信服的完美解释。可以说明,“姆佩姆巴效应”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大家不难看出,这与被科学界誉为“比萨斜塔试验”中“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前者是一位中学生发现,并且不被老师所接受,到如今仍然是个谜,等待着不远的将来被科学解开;后者是一位权威思想家主观断言,并且存在1800多年后,才并铁的事实证明“断言”的错误。
“比萨斜塔试验”说的是,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一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才发现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绑在一起,那么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绑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比萨大学青年数学讲师,年方25岁的伽利略,同他的辩论对手及许多人一道来到比萨斜塔塔顶。伽利略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拋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存在18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
如果说,“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那么,“姆佩姆巴效应”,也同样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因此,我们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像姆佩姆巴的老师一样就“武断”地“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更不能像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一样就错误地做出断言,并且让人们把这一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1800多年。对待未知的态度,应该必须通过“寻根刨底”、“眼见为实”,“实践检验”才行。这是人生的智慧,更是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宝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