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机械硬盘的单碟容量增长看似总是快企业级一步——日立第一款单碟1TB的消费级产品7K1000.D推出的时候,企业级硬盘依然在单碟800GB挣扎。
2011年,第一批单碟1TB的7K1000.D(图片来源于网络)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单碟密度越高,意味着硬盘厂商可以用越少的碟片达到相同的容量,在竞争激烈的消费级市场进一步降低成本。而企业级硬盘在当时追求的则是以稳定为主,技术成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考虑到这一点,2016年推出的第一款达到单碟2TB的硬盘(ST8000DM004)不仅是消费级,而且使用了SMR(叠瓦式磁记录)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要等到单碟2TB的CMR,厂商需要继续挤4年的牙膏。2020年,Ultrastar DC HC550成为首款达到单碟2TB的CMR硬盘,使用9张碟片堆出了18TB的容量。
图片来源: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 (WDC)
但是在家用盘上,单碟2TB的CMR硬盘却迟迟不见踪影。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消费级硬盘没配上企业级硬盘的各项技术(如微驱动器,TDMR二维磁记录,氦气填充等,如感兴趣本人可单独开一个专题挖坑),单碟密度很难继续提升。
另一个原因很简单:没必要。大多数消费级硬盘的使用场景既然用SMR问题不大,为什么要拿良品率冒险强行开单碟2T CMR呢?因此单碟2T的消费级CMR属于是一拖再拖。
但也不是所有消费级硬盘都能随便上SMR的。由于SMR随机写入的性能并不好(具体可参考本人的《SMR叠瓦盘原理及终极使用指南》),如果监控环境要使用SMR的话需要监控机固件专门优化才行,而主流监控机依然只能用CMR。因此除了少部分监控厂专门定制的SMR硬盘外,大部分监控盘,如“圆头”WD40EJRX,依然使用单碟1.6TB的CMR技术。
使用单碟2TB,2碟4头的成本取代3碟5头来达到4T的容量,对厂商来说是很大的诱惑。2021年11月,西数终于绷不住了,推出WD22/42/63PURZ这三款紫盘。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款硬盘虽然是单碟2TB,却均使用了CMR。从2011年日立推出7K1000.D算起,消费级CMR硬盘单碟容量从1TB到2TB的增长,整整花了十年。
WD Purple HDD Product Brief
争议的开端这三个型号的硬盘从发布数据手册开始便充满了争议。根据WD22/42/63PURU(PURZ的OEM型号)数据手册的描述,这三款硬盘不仅转速从5400RPM降低到了5040RPM,还支持TRIM指令。而TRIM指令则是西数SMR硬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