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运和卦气怎样规定的,是卦运重要还是卦气重要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12:17:06

季春卦吉,秋凶;27.巽,節(蝍)且(蛆)东南卦吉,十月十一月凶;28.说(兑),孟夏未吉,冬日凶;29.奂(涣),蜼仲夏卦吉,冬凶;30.节,鳫季夏卦吉,冬凶;31.中俘(孚),东北卦吉,六月七月凶;32.小过,孟春虎吉,秋凶;33.氣(既)济,西南卦吉,十二月正月凶;34.未济,仲秋虎吉,春凶。

总体来看,《易占》将六十四卦纳入一年时月流转中而论吉凶,与西汉易学卦气说的致思方式是一致的,都是将易卦与一岁之时节相配。《易占》将六十四卦分配十二月与四维,其四维之所示表面上是言方位而实际上是指时节,即冬春之交、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各卦相应之时月有吉有凶,其基本规则是春与秋对、冬与夏对,春吉则秋凶,秋吉则春凶,冬吉则夏凶,夏吉则冬凶,其吉多具体到何月吉,而凶则只言四时何时凶。因此,我们当从六十四卦每卦吉于何时来看其排列顺序。

首先,上经由乾到豫之16卦(为表述方便,径用传本卦名,下文亦然),其吉时依次为仲冬、季冬、东北、孟春、仲春、季春、东南、孟夏、仲夏、季夏、西南、孟秋、仲秋、季秋、西北、孟冬,正为一周年,条理清楚,无有差忒。其后,上经还有14卦,即由随卦到离卦,其吉时依次为仲春、季春、东南、孟夏、仲夏、季夏、西南、孟秋、仲秋、季秋、西北、孟冬、仲冬、季冬,如再续以东北、孟春二卦,则成一周年。离卦后二卦为咸、恒。作为下经首卦,咸卦吉时残缺,由其下恒卦吉于季夏、遯卦吉于西南、大壮卦吉于孟秋等可推,咸卦应吉于仲夏。而咸、恒吉于仲夏、季夏,显然不能上接随至离14卦,而是另为一周。

我们来看,下经由咸至升16卦,其前15卦吉时依次值仲夏、季夏、西南、孟秋、仲秋、季秋、西北、孟冬、仲冬、季冬、东北、孟春、仲春、季春、东南。依序可推,其第16卦升卦吉时应为孟夏,而《易占》则云升卦“孟春蟾蜍吉,冬凶”,当有讹误。如上所言,《易占》六十四卦之时月吉凶,其基本规则是春秋相对、冬夏相对。因此,升卦当是孟夏吉冬凶,而非孟春吉冬凶。准此,由咸至升16卦其吉时当为仲夏至孟夏,共一周年。

再看由困至节14卦:困卦仲秋吉,井卦“夏吉”,革卦西北吉,鼎卦孟冬吉,震卦仲冬吉,艮卦季冬吉,渐卦东北吉;继而为归妹卦,该卦出现两次,前者云“孟秋夏吉,正月二月凶”,后者云“孟春吉,[凶]”;随之,丰卦云“季夏麋吉,秋凶”,旅卦为季春吉,巽卦为东南吉,兑卦为孟夏吉,涣卦为仲夏吉,节卦为季夏吉。这14卦中有三处问题:一是依时序井卦之“夏”当为“季秋”,又春秋吉凶相对,故《易占》之井卦“夏吉,冬[凶]”,应为“季秋吉,春凶”;二是归妹两现,依诸卦时序,应以后者“孟春吉”为是,而且前者言“孟秋夏吉”本身就扞格;三是丰卦季夏吉,依序当为仲春吉,又春秋相对,故应为“仲春麋吉,秋凶”。准此,由困至节14卦吉时依次为仲秋、季秋、西北、孟冬、仲冬、季冬、东北、孟春、仲春、季春、东南、孟夏、仲夏、季夏,尚缺吉于西南、孟秋二卦。

最后四卦,中孚吉于东北,小过吉于孟春,既济吉于西南,未济吉于仲秋。可见,中孚、小过并不与其上之节卦相接,反而能于上经随至离14卦相接而成一周年。既济吉于西南正与困至节14卦相接,由节吉于季夏、既济吉于西南顺推,未济应吉于孟秋,从而共为一周年。据此,简文未济卦“仲秋虎吉,春凶”之“仲秋”应作“孟秋”。

如此看来,《易占》是以一岁十六时位配六十四卦形成四周循环,即上经乾至豫16卦由仲冬至孟冬,随至离14卦加中孚、小过二卦由仲春至孟春,下经咸至升16卦由仲夏至孟夏,困至节14卦加既济、未济二卦由仲秋至孟秋。这与西汉卦气“六日七分”说不同。“六日七分”说以六十四卦总主一周年,以坎、震、离、兑四卦主二十四气,其余六十卦分主一岁365又1\4日,每卦主6又7/80日,五卦主一月之二气六候。《易占》之卦时模式虽四周循环,却比较简单,而六日七分说则复杂的多。

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易占》以十六时位共为一周年,这与传世卦气诸说以卦配年月节候之法均不同,而是与太一式中的十六神相类。

太一也作泰一、太乙,与六壬、奇门古称“三式”。《史记·日者列传》载汉武帝所用数术七家之中即有太一家。《汉书·艺文志》载有《泰一阴阳》《太壹兵法》《泰壹杂子云雨》《泰壹杂子候岁》《泰一》等,或皆为太一家之书,然均已亡佚。《南齐书·高帝上》有以太一式推断汉晋南朝史事的记载。现存最早太一术著作是唐开元年间王希明所撰之《太乙金镜式经》,宋代杨维德等又奉勅编有《景佑太乙福应经》。

南北朝祖暅(456-536)云:“太一,赤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所在之国。”3庾季才(515-603)《灵台秘苑·星总》亦云:“太乙,天帝之神,主承天运化,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4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天官书》注中援引上说。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前165)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之地盘背面所刻四方十六线,也很可能是太乙十六神的一种表征。(见图一5)

所谓十六神,即十二地支加乾、坤、艮、巽四卦,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艮居东北、巽居东南。十六神分别是:子神曰地主,当仲冬建子之月,阳气动于黄泉,万物孳产于地;丑神曰阳德,当季冬建丑之月,二阳用事,布育万物;艮神曰和德,当冬春之交,阴阳气合,群物方生;寅神曰吕申,当孟春建寅之月,万物渐申而巨大;卯神曰高丛,当仲春建卯之月,万物丛而高大;辰神曰太阳,当季春建辰之月,阳气大盛;巽神曰太昊(亦作大炅),当春夏之交,阳气昊然昭明;巳神曰大神,当孟夏建巳之月,万物已熟;午神曰大威,当仲夏建午之月,阳衰阴生;未神曰天道,当季夏建未之月,万物皆成;坤神曰大武,当夏秋之交,阴气用事,万物皆伤;申神曰武德,当孟秋建申之月,阴怀阳性;酉神曰太簇,当仲秋建酉之月,阴气大*,族类皆尽;戌神曰阴主,当季秋建戌之月,阳气不长,阴气用事;乾神曰阴德,当秋冬之交,阴将极阳将生;亥神曰大义,当孟冬建亥之月,万物怀妊。6可见,此十六神为一岁阴阳消息、万物生化过程之表征。之所以太一式用十六神,古人认为是“四时之气分布四维而行于十二支辰,故有十六之神焉”7,又说“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天有四时,地有四维,通之以十六以定神位”8。由此可见,十六神也是时空合一之宇宙架构。

《易占》一岁十六时位配六十四卦形成四周循环,每周分别由四时之仲月开始。即第一周始仲冬子,第二周始仲春卯,第三周始仲夏午,第四周始仲秋酉。这是特意的安排,因为完全可以每周皆以仲冬为始,以孟冬为终。这种对四仲的彰显,也合乎太一十六神的特点。太一十六神分乾、子、艮、卯、巽、午、坤、酉为正宫,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间神。“立正宫为阳,立间神为阴。”9二者在太一式中用法不同。正宫中,乾、艮、巽、坤即四维,子、卯、午、酉即四仲。因而,《易占》六十四卦分十六时位形成四周循环,在总体上与太一十六神相类,细分之则又合乎太一十六神八正宫之分。

至于诸卦时月吉凶所配动物,除去文字难以释读与意义不明的几处,《易占》中所言动物有30余种,其中有些不仅见于古三十六禽,而且可与之相对应。如蹇卦仲冬鼠吉、坤卦季冬牛吉、小过卦孟春虎吉、需卦仲春兔吉、讼卦季春龙吉、比卦孟夏吉虵(蛇)、履卦羊季夏吉、同人仲秋鸡吉等分别与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未羊、酉鸡相应。另外,离卦之解(蟹)、损卦之鱼、蒙卦之豺、丰卦之麋(鹿类)、蛊卦之蛟、涣卦之蜼(猴类)、贲卦之雁、大畜卦之狼、谦卦之马等亦见于三十六禽,且其中蟹、蛟、雁、狼所属地支亦与三十六禽十二支相应。可以说,《易占》所配动物与三十六禽相类。而三十六禽为古式占所用。萧吉《五行大义·论三十六禽》云:“禽虫之类,名数甚多,今解三十六者,盖取六甲之数,式经所用也。其十二属配十二支,支有三禽,故三十有六禽。”10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就载有三十六禽,并被认为与式占有密切关系。11《易占》将六十四卦分配于一岁十六时位并配以诸禽,应该说正是易学与式占术的结合。

二、十六时位、八卦方位与六十四卦排列

《易占》六十四卦分别配有方位,表述为“某方数饺某方数”的形式,如屯卦为“彖:东方二饺东方十一,……”。李零先生认为,“饺可读交,表示相配”12。王宁先生认为,此“饺”字可能是“爻”的通假字,在《易传》中“彖”“爻”多并言,而《易占》也是“彖”“爻”并言,故其句读应为“彖某方数,饺某方数”。13问题是,如果《易占》之“饺”读为“爻”,一卦有六爻,则其所谓爻之方位不知是指何爻。或有见于此,王宁先生又认为,这里“彖”“饺”的概念和传本《易经》有差异。如果既读之为“爻”,又不认为是指六爻之爻,则所指不明,徒增其乱。况且《易占》之卦名、卦序与传本一致,若其果言“彖”“爻”此类易学专名也不应别为异说。《系辞传上》云:“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是总论一卦之象义的。所以,笔者赞同李零先生之见,以《易占》各卦中之“彖”字总领下文,而其“饺”字则读为“交”。当然,王宁先生将诸卦方位分为两类则是可取的。

我们来看《易占》六十四卦方位数:

上经:1.乾,北方一饺北方一;2.坤,饺西方三;3.屯,东方二饺东方十一;4.蒙,东方三饺北方十二;5.需,南方四饺北方三;6.讼,东方五饺北方十;7.师,东方十四饺北方八;8.比,南方二饺西方六;9.小畜,南方三饺西方十八;10.履,南方四饺西方十二;11.泰,南方十五饺西方十九;12.否,西方十一饺西方三;13.同人,西方九饺南方十一;14.大有,西方十五饺西方十六;15.谦,西方八饺北方十六;16.豫,北方二饺西方五;17.随,东方六饺东方五;18.蛊,东方七饺南方六;19.临,南方六饺西方十;20.观,北方十三饺西方二;21.噬嗑,南方七饺东方六;22.贲,南方八饺南方十四;23.剥,南方十四饺西方七;24.复,西方七饺东方八;25.无妄,西方六饺东方十;26. 大畜,西方十二饺北方四;27.颐,北方三饺东方十二;28大过,北方四饺东方十三;29. 坎,北方九饺北方九;30. 离,西方九饺南方十。

下经:1.咸,方十四饺南方五;2.恒,南方十饺南方四;3.遯,方十一饺东方二;4.大壮,西方五饺北方二;5.晋,西方四饺南方十六;6.明夷,西方十三饺南方九;7.家人,北方五饺南方九;8.睽,方六饺西方八;9.蹇,北方七饺东方四;10.解,北方八饺北方十一;11.损,北方十五饺西方十四;12.益,北方十四饺东方七;13.夬,东方九饺西方十五;14.姤,东方十饺东方三;15.萃,东方十一饺南方十;16. 升,南方十三饺南方十;17.困,西方三饺北方二;18.井,方饺方;19.革,西方十六饺南方七;20.鼎,北方十饺东方十四;21.震,东方八饺东方九;22.艮,东方饺东方一;23.渐,西方十八饺北方十五;24-1.归妹,西方二饺北方六;24-2.归妹,东方十二饺西方十六;25.丰,东方十三饺南方十;26.旅,西方十七饺北方十四;27.巽,南方一饺南方二;28.兑,西方十饺西方七;29.涣,南方十二饺北方七;30.节,南方五饺西方十三,;31.中孚,西方十九饺西方九;32.小过,北方十二饺东方三;33.既济,南方十六饺南方十三;34.未济,西方饺南方。

简单比对便可发现,“饺”字前后所言方位数,大多情况下是不一样的,这很可能是因为其前后的方位数是按不同规则排列的。因此,似乎应当将“饺”字前后方位数分开讨论。经研究,前后方位确实是按不同规则排列的。为表述方便,我们称“饺”前之方位为“方位A”,“饺”后之方位为“方位B”。

不难发现,各卦之方位A与其吉时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在古人时空一体的宇宙观中东方为春,南方为夏,西方为秋,北方为冬。《易占》中凡吉于春之卦,其方位A多为东;吉于夏之卦,其方位A多为南;吉于秋之卦,其方位A多为西;吉于冬之卦,其方位A多为北,但也多有特例,稍显杂乱。

六十四卦分属四方,如平均分配则每方为十六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除简文残缺之卦外,居北方者有13卦:
乾1、豫2、颐3、大过4、家人5、蹇7、解8、坎9、鼎10、小过12、观13、益14、损15。
居东方者有13卦:
艮、屯2、蒙3、讼5、随6、蛊7、震8、夬9、姤10、萃11、归妹12、丰13、师14。
居南方有15卦:
巽1、比2、小畜3、需4、履4、节5、临6、噬嗑7、贲8、恒10、涣12、升13、剥14、泰15、既济16。
居西方者有18卦:
困3、晋4、大壮5、无妄6、复7、谦8、同人9、离9、兑10、否11、大畜12、明夷13、大有15、革16、旅17、渐18、中孚19、未济。

以上共59卦,其中艮、未济二卦仅知方位而不知方位数。尚有咸、遯、睽、坤、井五卦,前三卦不知所属方位而知方位数,后二卦方位及数皆不知。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其排列规则做一可能性推断。我们先看容易推测的几个卦:遯卦为某方11,吉于西南夏秋之交,观东南四卦或属东或属南,西北四卦或属西或属北,则吉于西南之遯很可能属西或南,又南方诸卦缺11,则可推遯应为南方11。睽卦为某方6,吉于孟冬亥,冬属北方,而北方诸卦正缺6,故可推睽当为北方6。艮卦为东方,东方诸卦数中缺东方1与东方4,艮卦当属此而二者之一,已知北方1为乾卦,南方1为巽卦,二者均为八纯卦,则艮很可能为东方1。

再看坤卦,其方位A残缺,方位B为西方3。简文整理者李零先生补坤卦方位为“[西方三]饺西方三”14。上文已言,饺字前后方位是按不同规则排列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可相推,故补坤方位A为西方三,没有充足根据。在四方诸卦中,北方1为乾,南方1为巽,东方1既很可能为艮,那么坤也就可能是西方1。为什么?因为乾、坤、巽、艮分居西北、西南、东南、东北,为四维卦。可以推断,方位A是以四维卦为四方卦之首。不仅方位A的排列,方位B总体上也是以乾、坤、巽、艮四维卦为首。(详见下文)这与《易占》在一岁十二月中特别加入四维是有密切思想关联的,亦即它们都与式占的时空图式有关。另外,已知西方诸卦已有困卦为西方3,而西方1、西方2阙如。因而补坤为西方1,较补为西方3为佳。当然,即使补坤为西方3,因为西方诸卦缺1、2,也可视坤为西方卦之首,四方之首卦依然是四维卦。

案,四维在式盘上有特殊标识。在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新石器时代之的玉版上,就在八方图形之外又刻有四维矢状标,与后世之式盘的关系非常密切。15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式盘中亦有四维标识,其西北为“天豦己”、西南为“人日己”、东南为“土斗戊”、东北为“鬼月戊”,其后式盘多分别标四维为天门、人门、地户、鬼门,并书乾、坤、巽、艮四卦卦名或卦符。16马王堆汉墓帛书《刑德丙篇·传胜占》中亦有四门之说。17《易纬乾坤凿度》亦言“乾为天门”、“坤为人门”、“巽为风门,亦为地户”、“艮为鬼冥门”。18可见,四维四门之说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诚如冯时先生所言,“古人运式的目的在于占验时日”19,因而四维四门背后之意蕴还在于天文历数。《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20对此,明儒张介宾据太阳黄道运行轨迹进行解释,他说:“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自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自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自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21《周髀算经》卷下亦云:“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辰位东南,申位西南,寅位东北,戌位西北。又说:“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22冬夏二至,日出入于四维之中。故《淮南子·天文》说:“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可见,四维与冬夏二至密切相关,而冬至为阳之生,夏至为阴之生,被认为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总之,古人以四维四门为一岁阴阳二气消长的重要表征,视之为四时流转的重要节点,因而将之运用到式占中作为构建式盘宇宙图式的要素。

咸卦吉于仲夏,方位数为14,既然夏属南方,则咸卦当为南14,但已有剥卦为南14,咸再为南14则重复。观四方各卦方位数之排列,其方位数当不应重复。观东南北三方诸卦皆有14,独西方诸卦缺14,故可定咸为西方14。四方诸卦,西方卦最多,所处时月也最为杂乱,不知何故。

井卦吉于季秋戌,秋属西方,又井卦紧邻困卦西方3,西方诸卦中缺2,观诸卦方位数多有相连者,如屯东方2与蒙东方3、比南2与小畜南3、晋西方4与大壮西方5、无妄西方6与复西方7等等,则井卦很可能为西方2。案,归妹卦出现两次,前者为西方2,后者为东方12,据其吉时而言,仍应以后者为是,故不取归妹为西方2。

未济卦属西方,但方位数残缺。既推坤为西方1,井为西方2,咸为西方14,则未济卦只能居最后为西方20。

又各方诸卦中,方位数有两对重复,即需与履、同人与离。需与履皆为南方4。履卦季夏吉,属南方,为南方4正常,而需卦仲春吉,属东方,又东方诸卦正缺4,故可推需卦应为东4。简文当有讹误。同人与离皆为西方9。同人仲秋吉,属西方,为西方9正常,而离吉于季冬,属北方,然有坎卦为北方9,因而离不当为北9。观东西北三方诸卦皆有9,独南方诸卦缺9,故可推定离为南方9。这令人想到,按《说卦传》之八卦方位,离居南方,而其为南方9,正与此相应。

至此,六十四卦之吉时与方位A校正补充后,当如下表:

卦运和卦气怎样规定的,是卦运重要还是卦气重要(5)

我们发现,《易占》中八纯卦之方位是与《说卦传》之八卦方位相应的。按《说卦传》“帝出乎震”章所载,乾居西北、坎居正北;艮居东北、震居正东;巽居东南、离居正南;坤居西南、兑居正西。(后世或称之为“文王八卦方位”)《易占》中乾、坎居北,乾为北1,坎为北9;震、艮居东,艮为东1,震为东8;巽、离居南,巽为1,离为南9;坤、兑居西,坤为西1,兑为西10。它是以四维卦为四方卦之首,而将四正卦大体置于四方卦的中间位置。

既然《易占》中八纯卦所在方位本之于“文王八卦方位”,这就能解释《易占》中八纯卦之方位与其吉时多不相应的问题,如艮吉于季冬,震吉于仲冬,然二卦方位不在北而在东;离吉于季冬,然其方位不在北而在南;坤吉于季冬,然其方位不在北而在西;兑吉于孟夏,然其方位不在南而在西。乾、坎皆吉于仲冬,其方位皆在北,巽吉于东南,则此三卦吉时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偶合。

综上可知,《易占》六十四卦方位A乃是传本《周易》卦序、十六时位和“文王八卦方位”相结合的产物。这与汉易卦气说又有明显不同。譬如在“六日七分”说中,其六十四卦次序就抛开《周易》经文卦序,按阴阳节候变易而另起炉灶。但二者也有相同之处,即都重视“文王八卦方位”,《易占》中八纯卦之方位与之相符,六日七分说以震、离、兑、坎主二十四气,震当春、离当夏、兑当秋、坎当冬,与“文王八卦方位”的时空架构是一致的。由此亦可见,“文王八卦方位”是西汉易学与天文历数、术数杂占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凭借。

三、八卦方位、乾坤生六子与六十四卦排列

六十四卦方位B,除井卦残缺、未济卦不知方位数外,其余诸卦(归妹两现)均简文清晰,其分布如下:

北方:乾1、大壮2、需3、大畜4、归妹6、涣7、师8、坎9、讼10、解11、蒙12、旅14、渐15、谦16、困2。

东方:艮1、遯2、小过3、蹇4、随5、噬嗑6、益7、复8、震9、无妄10、屯11、颐12、大过13、鼎14、姤3。

南方:巽2、恒4、咸5、蛊6、革7、明夷9、家人9、离10、同人11、既济13、贲14、未济、晋16、萃10、升10、丰10。

西方:观2、坤3、否3、豫5、比6、剥7、兑7、睽8、中孚9、临10、履12、节13、损14、夬15、大有16、归妹16、小畜18、泰19。

六十四卦方位B是按什么规则排列的呢?对此,我们可以将诸卦分为上下两经卦来看,兹列表如下:

卦运和卦气怎样规定的,是卦运重要还是卦气重要(6)

我们先来看四方诸卦之下卦。由西方15夬卦开始到北方4大畜卦,诸卦下卦大多数是乾;北方7涣卦到北方12蒙卦,各卦下卦都是坎;由北方14旅卦到东方4蹇卦,各卦下卦都是艮;由东方5随卦到东方12颐卦,各卦下卦都是震;由东方13大过卦到南方6蛊卦,各卦下卦绝大多数都是巽;由南方7革卦到南方14贲卦,各卦下卦多数是离;由南方16晋卦到西方7剥卦,各卦下卦多为坤;由西方7兑卦到西方15夬卦,各卦下卦都是兑。由此可以看出,方位B六十四卦的排列,其下卦是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顺序排列的,而此顺序亦是“文王八卦方位”之顺序,由西北乾卦顺行至正西兑卦。

如方位A一样,《易占》方位B也很可能存在一些抄写错误。我们还是先看容易推测的几处:归妹卦两次出现,前者为北6,后者为西16。前文亦指出,其前者之时月吉凶与方位A均是错误的,这里依然如此,归妹下卦为兑,据方位B下卦排列规律,其不应在北方而应在西方。大壮与困两卦皆是北2,据其规则,大壮下卦为乾,居北2是合理的;困卦下卦为坎,不应是为北2,而应为北5,因为北方诸卦缺5,且居北5之卦下卦应为坎,故困卦正可当之。小过与姤两卦皆是东3,据其规则,小过下卦为艮,居东3是合理的;姤卦下卦为巽,不应为东3,而应为东15,因为东方各卦自东13、东14开始下卦即为巽,又东方诸卦中间无缺数,故应置姤于末尾,居东15。丰、离、萃、升四卦皆是南10,据其规则,居南10之卦下卦应为离,而萃下卦为坤,升下卦为巽,皆不符。观南方诸卦缺南3、南8、南12、南15,据其规则,南3下卦应为巽,南15下卦应为坤,故正可置升于南3,萃于南15。未济卦下卦为坎,据其排列规则,其不应在南方卦中,而应属北方诸卦,北方卦缺6,未济正符合,故可置未济与北方6。归妹与大有两卦皆为西16,据其规则,居西16之卦下卦应为乾,大有下卦为乾,于此相符;归妹下卦为兑,西方诸卦下卦为兑者缺11,故应置归妹于西11。咸卦下卦为艮,据规则不应居南5,而应居北方或东方,又北方诸卦缺13,其下卦应为艮,而东方下卦为艮者不缺,故咸卦应置于北方13。井卦方位B残缺,其下卦为巽,据其规则井卦可居东方或南方,又南方诸卦下卦为巽者缺5,故可置井卦于南5。如此,六十四卦方位B北方16卦,东方15卦,南方15卦,西方18卦。与方位A相一致,也是四方卦分布不均,西方卦多。

至此,以上根据六十四卦下卦排列规则校补其方位及数,除将未济卦、咸卦由居南改为居北之外,诸卦之方位皆未改变,只是将方位数重复者补之于方位数空缺处。而南方、西方诸卦仍有方位数重复者,因与下卦排列规则不冲突,我们暂未予以校正。因此,这种对六十四卦方位B的校正是可以成立的。校正后,四方诸卦排列如下:

卦运和卦气怎样规定的,是卦运重要还是卦气重要(7)

卦运和卦气怎样规定的,是卦运重要还是卦气重要(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