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善文忠,欢迎您继续关注咱们的佛教史,希望您的点击关注和留言,万分感谢。
上一篇跟您说了佛教早期不立文字,所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新的问题就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汗牛充栋的佛经,他们是怎么背的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朋友都会好奇。
第一,人员的专业化。
在佛教中出现了一批专门的经典的持诵人,这批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背诵佛教的经典,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果遇到居士、僧人或者自己的徒弟来咨询跟佛经有关的问题,他们所熟悉的那一部分经典直接诵出。
第二,叫做团队分工化。
光找出一批人,专门背诵佛教经典还不行,毕竟经典实在太多太多了,人的智力终究有限,所以大体上他们之间是有分工的。也就是说,有的人重点背佛经,有的人重点被戒律,有的人重点背论书,这样经律论都有不同的人分开背的,那么这里边最苦的一批人就是背佛经的,佛经数量大,内容深,所以对于不同的佛经又做了不同的细分。
根据南传上座部著名的论师佛音尊者的记载,这种专门的背诵者还包括长部诵师、中部诵师、相应部诵师、增支部诵师、本生经诵师、法句经诵师、比丘戒、比丘尼戒诵师等等,当然有些诵师的水平特别高。本人通习四部阿汉,因此被称为四阿汉诵师,通习四尼柯耶被称为 四尼柯耶师(尼柯耶就是阿含的意思),通习注释类文本为释文师。
在这些天赋高的人里面,还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是天纵奇才,禀赋异常,他们能够完整的背诵三藏经典,这些人就被称为三藏诵诗师。用现在的语言称赞他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让人不服不行。
第三,训练魔鬼化。
这些持诵人,他们背诵经典的训练方式,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还是要从婆罗门教说起,最开始的吠陀经典,也是分成好几部的,所以不同的团体重点的持诵不同的《吠陀经》,并且背诵和记忆方面十分的苛刻,精益求精。
根据记载,在背诵同一部经典时,这些专门的持诵者,可以通过11种不同的方式来背诵,包括什么顺着背、倒着背、每背诵两个词再倒着背一次、有的时候甚至会对一个词,先倒着背,再正着背,再倒着背,再顺着背......重复三次以上,这种背法真是够变态的。
再加上对印度拼音文字中特有的轻重音,以及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才保证了佛经在长达上千年的传诵中,几乎达到了丝毫不错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印度背诵,怎样成为了一种传承佛经的重要方法。
坦率的说,中国人所提出的背诵的最高境界,倒背如流,在人家面前是奥拓见奥迪,自称小弟弟呀!正是通过这些魔鬼般的训练方法,练出了独门绝技。而早期的佛教僧人在背诵佛经的时候,采用的也是这一套传承已久,效果惊人的方法。
我们现在人几乎都不信他们真能那么牛,其实不仅是现代人不信,当年中国的古人也不信。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做僧祐法师,他写了本书叫做《出三藏记集》第十四卷,有一个佛陀耶舍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咱们北方有个国家叫后秦,因为国君姓姚,因此叫姚秦。当时有一位来自印度的法师叫做佛陀耶舍,他来到中土之后,背诵整部的《昙无德律》,就是一个戒律,因为这个戒律的规模非常大,汉译本就有60卷之多。
所以后秦的君主姚秦就觉得,这么大部头的经典,你没从印度带出梵文的经典,只靠脑子记忆,背出来的东西靠谱吗?于是测试一下佛陀耶舍的记忆力。他选择的测试的项目是背户口本,这个所谓的户口本,也就是当时后秦不同地区户口人数的统计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方。差不多好几十页纸,给他三天的时间,三天后考试出成绩。
结果三天以后,佛陀耶舍轻轻松松的就背诵了出来,一个字不错。而且你随便跳着问,你只要说上句,,人家谁能把你下句给接出来。这一下,就把所有的人都给吓着了。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普通的中国人,假如你没有受过特别严格的训练的话,是很难想象这种能力。
僧人出于对佛教虔诚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再加上科学而又严苛的训练方法,最终造就了这一批让人叹为观止的记忆天才。
在巴利文的文献中,还记载了更加让人惊叹的纪录。其中一个名叫离婆多的长老,他在没有接触经文20年的情况下,还能够持诵《中阿含经》。还有一位三藏比丘更牛,由于饥荒的原因,30年没有接触佛典了,但是却依然能够诵持整个三藏经典,这个就太可怕了。
我们都知道,人的记忆能力,大多数人偏于短时记忆,就是一个东西当时看,当时背没问题,几个小时之后你再问他,还能想起来,几天之后他也能想起来。但是像黎奇多比丘这样的,30年了还能背的出来,真是无话可说呀!只能说,大师,您这个脑子好得有点犯规了啊!根本就不是地球人!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这套口传心记的系统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又又不用了呢?有关这个问题,咱们下篇再说。欢迎您的关注、转发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