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蹬脚”,转身后用脚跟蹬人,故名。蹬脚,杨式太极拳属于蹬脚范围的拳势有转身蹬脚、右蹬脚、回身右蹬脚、左蹬脚、转身右蹬脚及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十字腿”, 共计六式,可见蹬脚之重要。
"转身蹬脚”是太极拳难度较大的动作,它的特点及技术的重点、难点就是旋转。难在一脚悬空,单腿支撑的情况下旋转135。即由分脚后的东北方向转向蹬脚的正西方向。完成这一动作主要靠腰跨的带动,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上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忽视全身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的配合,须知要完成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光靠一腿支撑及腰胯的局部动作,而是需要整体的协作配合。要做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动导外动,外形合内动”。
转身之前,心意先行,心识先定向、定位、定速及协调诸多的内外配合。转身前, 左腿下落虚悬,继而松腰胯,尤其是左胯向左松开,配合四肢自然产生向左旋转的拧动力。以右足跟为轴旋转时,为了旋转稳定,须头容正直,上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中守重心;收敛闾臀,下把正闾舵。同时两臂外旋,两掌向胸前合拢,左腿微里合,使身体保持上下一条线,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右歪斜,并使重心不偏离右脚支撑点。然后要转得恰到好处,即要转到想要转到的理想方位,又要转得稳定、轻灵,为蹬脚等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除用力得当外,还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动机制。所以须头脑明清,右腿以足跟为轴旋转后,右腿下沉,即刻全掌着地,足心涵空,落地固定,如植地生根,左腿微里合。旋转由心,煞停随意,就能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
旋转时左脚不可以落地。有的拳家因站立不稳而左脚落地,或用上体右倾来作为补偿,以取得"平衡"。这不符合拳论说的“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及《用武要言》所说的“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 仰起,胸须现起,腰须竖起,丹田须运起, 自顶至足,一气相贯"的拳理。久而久之拳也就起打越歪,到时考究全身,就一无是处了。此外,转动时左脚不可直腿摆动。
旋转后应起腿即蹬,而不能在动作停顿后再蹬脚,从而失去“机勢"。太极拳,机势并得, 服手服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所以转身蹬脚的整个过程是不可以身僵腿涩、气滞血淤、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的,而是要做到静、松、稳、匀、缓、合、连,一气贯串,周身一家。
太极拳的分脚或蹬脚之始,都寓有一个“十字手”法,即所谓“十字手法变无穷”。凡分脚或蹬脚,出哪条腿则哪只手在外。两手交叉合 十要圆润饱满,不要瘪,两腕不可松懈弯曲,也不要抬肘露胁,蹬脚要劲贯足跟,提膝后出腿,先把劲力集中膝关节,然后节节贯串地通达脚跟,均匀地蹬出。发劲则快速出腿即收。
太极拳的分、蹬脚不是用腰胯的劲,而是提膝出腿弹劲瞬间分蹬。因用腰胯的力量发劲分、蹬,反而易使身体失衡,导致劲力分散不整。
分、蹬踢出之脚的根,在于一支撑腿。换句话说,分、蹬脚的关键,在于站立支撑之腿,支撑腿脚、腰、胯相连坐稳,是踢出之脚的基础和所发之劲的源泉。
以支撑腿为根本,立定根力,劲起脚根,两腿相合相随,根跟相连,劲劲相贯,劲于内换,节节贯串,则分、蹬起处,敌必应腿而仰了。故《太极拳体用全诀》曰:"转身蹬脚打敌援,悬腿蹬伸腹上踹,上惊下取桩根腿,立身中正最得势。"
《全体大用诀》说:"转身蹬脚腹上占”,又说:“右蹬脚上软肋踹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十字腿法软骨断。”《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转身蹬脚膝腹占,轻黏慢挒猛飞腿。"“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等等,都说明蹬脚的攻击部位是敌肋、
腹、胁、膝等中、下部。所以蹬脚高度以腰肋部为限,不宜过高,否则宜为人所制。和左右分脚一样,它是上惊下取的典型拳势。蹬出发劲之势要“猛飞腿",而平时演练只需缓缓蹬出。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