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过早期的蛙泳比赛,那么一定会对蛙泳留下深刻印象,当我看到1936年的游泳比赛时,没有泳镜、泳帽,没有出发转身等现代游泳比赛的限制规则,但比赛本身的观赏性与今天相比,毫不逊色。
更早期的游泳比赛还在公开水域进行,那时候还没有游泳池室内比赛。条件的简陋并不能阻止游泳技术的进步,从平蛙到波娃,从蛙泳到蝶泳,这些都是游泳理论与下水实践不断相互印证的结果。
1、波蛙与普通蛙泳的关系
看1936年的男子蛙泳200米比赛的视频,除了那位突出的半蝶半蛙的选手表现突出以外,其他蛙泳选手都采取普通蛙泳技术,即平蛙技术。
从那位蛙泳选手将移臂动作从水下改为水上开始,就已经预示了蝶泳的出现,泳联判定选手未犯规,只是由于水上移臂的优势导吸引后来越来越多的蛙泳选手,直到最终蛙腿被海豚腿替代,泳联最终决定将这种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蛙泳的泳姿定义为“蝶泳”。
既然移臂的改变可以激发出一种新的泳姿,那么能否借鉴蝶泳的游进特点再反过来改善传统蛙泳呢?于是,波蛙出现了。
2、波蛙为什么比平蛙快
一开始是蝶手与蛙腿的组合,后来发现蛙腿在收腿时产生的阻力实在太大,才逐渐改成了海豚腿,从而创造了蝶泳。蝶泳的游进过程完全不同以往,发现不仅可以通过改进身体流线型来提升游泳速度,还能通过对水流形态的影响来提升游泳速度,“造波”现象与游进的关系渐渐被重视。
波蛙不再片面的追求蛙腿的蹬夹水效果,而是将蛙泳平直游进的路线变化为类似蝶泳那样“波浪式前进”的路线。从之前与波浪阻力的正面对抗变为了主动利用波浪,产生了类似于水下潜泳的效果,大大降低了阻力。水下游泳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水下没有波浪阻力,只有水中的静态阻力。
3、波蛙与平蛙的动作差别
平蛙的宽划水,浅抱水,宽蹬腿改为窄划水,高抱水,窄蹬腿。平蛙追求身体稳定的前提下最大化蛙腿推进力。仔细观察传统蛙泳,一开始甚至是手臂划水到腰部,然后放松手臂紧贴胸下伸出,后来才转为划水到胸前就夹肘前伸的动作。
波蛙则借助高肘换水将身体上半身拉高,借着上半身下落的势头夹肘,向前方稍微朝下的方向迅速前伸,紧接着蹬夹蛙腿并做轻微的鞭腿动作,准确的说,看起来更类似于海豚腿。波蛙的速度明显快于平蛙,但体力消耗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