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哪一年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23:20:56

3月28日是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

中华鲟是种群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物种。20世纪后期,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

中华鲟哪一年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吗(1)

人工繁育中华鲟 新华社 发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昨天举行的中华鲟保护座谈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华鲟野生种群岌岌可危。2021年监测到葛洲坝下产卵场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为15尾。从2017年起,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本年度的各项监测结果均显示,未发现中华鲟卵。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基本丧失,人工保种群体也出现繁育能力下降、质量不佳等问题。

连续5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中华鲟目前已知唯一的养卵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坝下江段。

3月28日,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指导,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华鲟保护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中华鲟保护日”活动启动。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华鲟保护座谈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2021年度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结果再次显示,葛洲坝坝下江段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迹象。

危起伟介绍,从2021年11月开始,监测团队通过食卵鱼解剖、水声学探测、水下视频观测、江底采卵四种方法,进行约两个月的监测工作。各项监测结果均显示,未发现中华鲟卵。2022年1月6日,中华鲟产卵场水温为15.5℃,已经接近中华鲟产卵水温的下限。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开始,我国已连续五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中华鲟野外种群岌岌可危。”危起伟分析,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快速下降。近5年来葛洲坝下洄游群体已不足30尾。2021年监测到葛洲坝下产卵场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为15尾,比2020年多2尾。

在长江实施“十年禁渔”后,中华鲟被捕捞的几率减少,群体数量却没有明显增长。这意味着,中华鲟产卵群体的补充数量极少。“增加亲鱼、改善中华鲟产卵场的条件,这是(中华鲟保护)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危起伟称。

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基本丧失

座谈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冯广朋研究员介绍,为了保护中华鲟,我国强化就地保护,禁止中华鲟的商业、科研捕捞,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建立中华鲟保护群体,突破人工繁育难题,持续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等,取得一定的保护成效。但从保护现状方面来看,目前中华鲟的天然物种岌岌可危,人工保种群体质量堪忧。

冯广朋分析,多年来,中华鲟亲鱼、幼鱼资源量急剧衰退下降,栖息地葛洲坝下的水文条件发生改变,产卵场条件严重退化,明显无法满足中华鲟的繁殖条件。另一方面,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能力和规模有限,人工养殖的中华鲟性成熟比例不足1%,繁育能力下降。

目前中华鲟保护存在什么问题?冯广朋指出,一是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基本丧失。“洄游通道环境质量下降、亲鱼资源减少、繁殖场功能衰退,这是中华鲟物种自我维持功能丧失、生存力下降的重要信号。”二是中华鲟可持续人工保种形势严峻,企业保种问题多,质量低。三是科研团队力量薄弱分散,系统性研究不足,存在保护盲区,产卵场的修复和重建方案进展缓慢。四是支撑保障力量不足,未建立专门的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保护机构、社会参与保护的效益产出和退出机制等。

据此,冯广朋团队建议,可通过畅通中华鲟江海洄游通道、加大中华鲟增殖放流力度、建设陆海陆接力保种基地等方式促进中华鲟野外自然种群恢复。建议加强制度建设,为养殖中华鲟的民营企业提供补助,逐步将中华鲟养殖收归国有,并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推进中华鲟人工养殖群体的经营利用。建议加快科研攻关,掌握系统保护技术,建设覆盖全域的中华鲟监测与救护网络等。建议加大保障力度,推动设立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中华鲟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等,提升长效管护能力。

来源: 澎湃新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