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证,该币属于纪念币。明朝嘉靖年间,皇帝下令在会泽设立铸钱局铸币。铸钱局相当于现在的印钞厂,那可是天大的美差。为了纪念开炉盛况,嘉靖通宝纪念币横空出世。
这枚大铜钱后来作为招牌悬挂在铸钱局大门上,昭告世人,这里专门造钱。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会泽制造的铜钱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为大明王朝续命,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落日余晖。
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泄私恨放清兵入关,成功改变历史进程。
吴三桂开关之时,西南小城会泽依然在按部就班铸币,马帮依然在往京城运钱。改朝换代对会泽这个边远小城的影响甚微,对老百姓来说,无论什么人当皇帝坐江山,那都一样。
无论大明帝国,还是大清帝国,财政收入都是立国之本,没钱就坐不稳江山。专科造钱的会泽再次进入执政者的视野,大清皇帝的命令穿越万水千山,来到会泽,鼓励铸钱局的工匠们不用惊慌,虽然大家为前朝做过不少事,但朕既往不咎,希望尔等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多铸铜钱,为大清帝国效力。
领导的夸奖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铸钱局的炉火更旺了,山间马帮的铃声更响了。
但没过多长时间,就有爱国人士发现不对劲,不对劲的东西就是悬挂在铸钱局门头上的那枚大大的嘉靖通宝。爱国人士指出:咱都是大清国的子民了,端着大清皇帝赏赐的饭碗,还挂这前朝皇帝的东西,不合适呀!这东西又大又蠢笨,看着真碍眼。
在爱国人士的唾弃声中,悬挂了上百年的嘉靖通宝被依法拿下,等待它的将是最严厉的审判。
对嘉靖通宝的处置方案是回炉重造,让其化身为更多的小铜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执行任务的工匠们舍不得这个流传百年的古物消失,公然违抗命令,把嘉靖通宝藏了起来。
感谢那几个无名工匠,让今天的会泽能冠名“钱王之乡”,让今天的我们能一睹钱王的风采。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几百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日中天的大清帝国也亡了,民国时期,随着纸币的兴起,会泽的铸币大业渐渐式微,炉火逐渐熄灭。嘉靖通宝,也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没有人知道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那枚大铜钱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又去了哪里?
时光倏忽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嘉靖通宝在离会泽县城很远的企业铅锌矿资料室被发现,从此重见天日。
为了保护嘉靖通宝,文物部门把它藏到了整个会泽最安全的地方——会泽县公安局。为了宣传嘉靖通宝,带动会泽旅游,文物部门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嘉靖通宝,重量、尺寸、材质、容颜皆和真品保持一致,安放在会泽古城江西会馆内,供游人参观。
至于嘉靖通宝是如何从会泽县城去到铅锌矿那里,众说纷纭,就不再探究真相。反正嘉靖通宝已经重现人间,而且状态很好,丰采依旧,得到了极为妥善专业的保护,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三
随着冶铜和铸币业的兴盛,会泽商贾云集,来往会泽之人络绎不绝,一业兴而百业旺,逐步发展出繁荣的铜商文化。
现在留存的古城就是当年繁荣的最好证明,古城内会馆寺庙、居民建筑都还保留着两三百年前的模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