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图解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3:02:20

后来,地壳运动使地层抬升成为陆地,碳酸盐岩地层露出水面,直接经受外力侵蚀。由于碳酸盐类岩石为可溶性岩,降水夹杂着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在压力的作用下,不断对碳酸盐类岩进行溶蚀,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就塑造出不同的喀斯特岩溶景观类型,如峰林、峰丛、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图解(5)


小“南国”里的微环境

以岩石裸露和奇峰怪石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土层浅薄、大量的岩石裸露在外,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但是中国广西、贵州交界处的茂兰-木论喀斯特森林,却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幸存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今天,这片喀斯特原始森林,分属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木论保护区)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共同构成一幅莽莽苍苍、珍奇秀丽的壮美画卷。

木论保护区地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占地面积约为108.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7.1%。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以锥形山、塔形山及其间的洼地构成的峰丛洼地和峰丛漏斗为主,林林总总,分布于群山之间,还时不时可以一睹喀斯特谷地、盆地以及洞穴的风采。生态系统则为中亚热带石灰岩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图解(6)

石头上如何能形成如此独特的森林呢?这就要从土壤的形成说起。土壤的主体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而矿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淋溶等外力作用而形成,对于腐殖质来说,则需要植物与微生物长年累月的积累。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强烈的降水也导致了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很容易流入岩石孔隙进入地下水流失,因此土壤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据科学家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约4万年,比非喀斯特地区慢得多。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土壤以后,一些耐旱、耐贫瘠的植物(例如兰科植物)便能在上面生长,并与微生物一起改造环境,逐步形成稀疏草丛→稀灌草丛→灌丛→乔灌丛→成熟森林的正向演替序列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图解(7)

保护区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和地貌条件形成了许多适合不同植物生存的小生境, 生态学上称之为“微环境”。由于不同微环境的水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迥异,决定了植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垂直的地带性差异,以同一个山体为例,山底洼地水分相对充足、但日照时间较短,以喜湿耐荫植物为优势类群,但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水分更为稀缺、但日照充足,优势植物向喜阳耐旱类群转变。

就植被生存条件来看,在九分岩石一分土、只见石缝不见水土的山崖上,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浅薄、保水性差等特点,环江喀斯特森林植物表现出更为耐旱的特征,比如更为厚实的叶片、发达的根系等,许多高大的乔木甚至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盘根错节。同样,在植被组成上,环江喀斯特森林植物类似于季节性干旱森林,上层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种混生,而灌木、藤木、草本、蕨类、寄生植物生长在周围

作为重要的物种基因宝库,木论保护区不仅保存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还是许多古老的珍稀植物的孕育之地。迄今为止,科考人员共发现1064种维管束植物,隶属183科553属。“失踪”半个多世纪的单性木兰也在此被找到,甚至形成了连片分布。南方红豆杉、单座苣苔、掌叶木、金毛狗等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数种濒危的兰科植物,如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小叶兜兰,它们的发现使得木论成为了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除了维管束植物外,树干基部和岩石表面上更是密布着许多苔藓和藻类,数十种珍贵的地下菌块竞相生长,使得裸露的喀斯特地貌环境更添一抹别样的风景。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图解(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