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拧巴。
马皓文用自己素质教育的方法,帮助儿子马飞完成了一次应试能力的飞跃。
说白了,影片告诉我们的不是应试教育有多糟糕,而是在应试这件事上,我有一套比你还牛的方法。
至于那方法是什么呢?
又语焉不详。
只能不断通过“比喻论证”来糊弄了事,比如:“新蒸的馒头最好吃”、“你愿意穿别人穿过的鞋子吗?”
或是靠那些“不明觉厉”的金句:“只要你一直想,就能做好任何事。”
你可能会说,一部电影提供反思就够了,不需要提供答案。
这话我完全同意。
但问题是,《银河补习班》为了完成大团圆结局,它要让主人公成功,就必须提供一个答案,但实际上它又没能力提供,只能敷衍了事。
我们看那些经典的教育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王》……无一例外,都是以主人公的失败告终的。
面对现实,他们无力反抗,但他们都留下了反抗的印记,那是反思的开始。所以这些电影,是有现实意义的。
与之相比,《银河补习班》更像一则童话。
在童话里成功了,人们就带着满意的笑睡去了,也就不会再有思考。
04
童话里的人物,都是善恶分明的。只有进入成人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灰色地带。
《银河补习班》里的人物,同样善恶分明。好,就一好到底;坏,就坏事做尽。
而马皓文,就像是深陷在一片黑色中的一颗白点,虽然不起眼儿,却格外耀眼。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圣人人设。
他在人间受难,布道,最终帮儿子在宇宙中上演神迹。
这里我要夸一下邓超,若不是他足够有信服力的表演,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
但不管怎样,问题就是问题。
为成全一个人的圣洁,把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塑造成信徒或恶魔,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这也使得片中的所有人都失去了魅力,成了功能性的角色。
包括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也是一样。
正如前妻揶揄他的话:“你是什么洗脑组织的吗?”
很遗憾,她说对了。
马皓文的存在,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传话筒”而存在。
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说着那些未经验证的思想,他一再强调如果按他说的做,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重复、咒语化、利益承诺。
这恰恰是“洗脑”最典型的特征。
没想到,在一部“反洗脑”的教育电影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具有洗脑属性的主角。